电车时代还没到,卡车司机快要断档了

盲鱼2025-03-15
呼吁行业各方重视司机职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乔勇威
最近在市场里和不少企业的运力负责人、司机招募人员、车辆资产管理、车后服务等企业交流,发现不少场景中的司机招募及管理越来越难,职位的稳定性也难有办法保障。
这是为什么?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大方向是零担、快递企业的竞争加剧,专线及区域的车队被标准化作业的正规军慢慢蚕食。即使服务这些大企业,也是被招标、时效、成本、品质等指标管理着。稍有不慎就会出局。
行业里这类模式的演化就是“共建车队”模式。
而自由的长途司机看似风风火火地赚钱,实际身边货源资源有限,需要缴纳费用注册各类平台会员,后果就是被平台信息反复折磨。过多的货运信息来源匹配平台、三方信息部、货黄牛等,有真有假,这个链条下,司机拿到的运价是越来越低了,能跑的线路越来越少。
商业创新模式下,就有人吹牛说可以给你匹配返程货源,降低司机的成本,您信了,那结局可能很惨。

再看看短途司机,这类群体大多属于边跑边看,大单的痕迹越来越少,固定的仓配业务也是价格低,今天上海,明天安徽,后台河北……这是多么自由!但是过了蜜月期会发现也会陷于车多货少的困境,那就又脱坑而不再坚持坚持,找一些熟悉的线路,客户来服务。
因为进入短途配送行业的很多都是年轻人,租赁一台货车短期过渡,很多时候和身边的骑手一对比,累死累活地最后可能还不如骑手赚得多、不如他们时间更自由。还有一些大企业雇佣一些固定司机跑活,只拿死工资,积极性不高,坐等退休。
种种情形下,货主想要“干活勤奋、吃苦耐劳、听话老实”的司机劳动力越来越少,“短缺”这不就来了嘛!
其实,背后是生产资料要素错乱配置引起的。行业竞争激烈,自营做车辆运力、管理司机、车后服务等越来越繁琐,同时企业管理规模越来越大,反而不会出现边际效应,
于是乎,货运业务层层外包模式越来越多,车辆租赁、车后集采、人力外包等模式层出不穷,作为核心参与方的司机,则被重重地忽视掉了。
货运行业内司机短缺的表现,可以总结为三大类:
(1)年轻人不愿入行。社会的灵活就业工种的选择越来多,导致圈子里的司机年龄越来越大,2024年的司机退休年龄已经延迟到63岁了。而且司机收入相对单薄,年轻人不愿吃苦出力,过去那个“勤奋”的时代早已远去。
(2)司机入门门槛过低。司机技能单一,搞一台车注册个平台就可以干活,很多司机缺乏相关部门的技能考核及行业认证,尤其不同的运输模式要求的人员素质不同,但是大环境的不景气导致进入的人群越来多,僧多粥少的后果就是导致司机的收入越来低。
(3)平台模式下,司机的社会地位无法保障,收割小白司机的现象屡见不鲜。利用平台游戏规则、利用行业信息的不透明性,让不熟悉产业的人进入,结果就是缴纳保证金后,才发现收入是如此单薄。收会员费、信息费、管理费等,又没有五险一金,那只能咬牙退出。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呼吁,企业、车队等一起参与货运市场司机的认证及待遇提升,做好司机运力池的孵化,做好行业接力的准备。
下面是我的一些浅见供大家参考。
(1)新能源车辆渗透率逐渐高涨的情况下,呼吁更多的企业、车队抱团集采车辆资产甚至定制化,同时做好资产进入社会的跟踪保障,而不是利用残次产品去坑蒙拐骗新手司机。
同时利用自身货源的订单,孵化区域运力服务质量较好的车队,彼此企业之间可以共用,提升运力效率及品质。
(2)利用新时代的机会,增加新能源车辆司机技能认证(城配司机、重卡司机),尤其区域物流协会可以联合有关社会保障部门,做好司机信息的唯一性认证。无论在哪里跑活,积极性在一个体系里得到肯定,跑的越多越好在体系内得到越多的认证,进行职业认证升级,同时可与货运企业合作,培育优质司机。
后期可联合做好供应链合作。社会认证级别越高,购车、补能、车后服务价格越便宜。
(3)充电站越来越普及,但是针对商用车的比较少,可呼吁投资方针对商用车补能去建站,同时设立司机服务中心,爱心驿站等,不定期组织社会企业举办关怀活动,重视司机的身心健康,以线下据点的方式让更多司机得到关怀。
以上为行业发展的浅见,司机的劳动力短缺是行业倒退的表现,呼吁大家重视司机人群发展,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评论
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