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电动化的趋势正在突破传统界限,从轻载到重载,从短途到长途,从封闭环境到开放空间。技术进步与产业需求,推动着电动化的应用不断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政策端,碳中和目标、环保法规和新能源扶持政策正加速电动卡车的推广;技术端,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快充与换电技术成熟,使得电动卡车在更复杂的运输场景下具备可行性。
然而,真正决定电动化落地速度的,并非单一的技术或政策,而是具体场景的适配性。不同运输模式对续航、载重、补能方式的要求各异,电动化的核心突破点在于找到最优的场景切入点,并通过运力组织、补能网络与智能调度的协同优化,推动物流体系的高效转型。
一、电动化市场渗透驱动因素
目前,电动卡车市场的渗透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因素的驱动:
第一,政府政策引导和激励。
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等政策,为电动卡车的推广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地方政府也通过提供补贴、运营激励及充电设施规划等措施,促进了电动卡车的市场渗透。
第二,产业运输需求:高耗能行业率先突围
电动卡车的市场渗透与特定产业和运输需求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碳排放要求较高的行业中,电动卡车的应用潜力巨大。例如,钢铁、煤炭、矿区等碳排放严格的区域,电动卡车正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车,成为行业内绿色物流的优选工具。
随着绿色物流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企业和行业客户倾向于选择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从而推动了电动卡车在多个行业中的应用。
第三,运营保障:新型基础设施革命
充换电设施和运力平台的建设,是电动卡车推广的关键保障。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新的运力平台模式的应用,为电动卡车的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快递行业为例,尽管电动卡车在快递干线运输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长途线路占比较大,仍需依赖电池技术的进步和充换电设施的普及才能实现全面推广。
第四,电动卡车的长期经济性优势。
电动卡车在油电经济性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尤其在长期运营成本方面。与传统燃油卡车相比,电动卡车的电费成本大幅低于油费成本。同时,电动卡车的简洁结构,减少了许多传统燃油车的复杂机械零部件,从而降低了维修和保养成本。
政府对燃油车辆逐步增加的税费(如环境税和碳税)也进一步提高了电动卡车的经济性优势,使其在总拥有成本方面更加具备吸引力。

二、电动化以场景驱动为核心
短途运输、城际配送、长途干线运输等不同运输场景,对电动卡车有着不同的需求,如续航能力、充电时长、载重等方面。
通过场景化设计,电动卡车能够更加精准地满足客户需求,优化运力配置。例如,城配类电动卡车更依赖于快速充电和高效调度,而长途运输则侧重于电池续航和高负载能力。
目前,像以汽车入场物流为代表的产前物流,以及米面粮油、啤酒、饮用水等品类的属地化供应链,客户和需求具有较强的确定性,需求稳定且运距较短,具备了良好的电动化基础条件。
三、运输管理理论构建高效电动物流生态
3.1 戴定一关于物流的理论论述
戴定一教授在《物流的基础价值在哪儿》中指出:时空矛盾是物流的基点,也是物流价值的起点,时空管理便成为物流的基本功能,可能也是区别于其它行业的基本特征。什么是时空矛盾?就是供需双方对物品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有这个差异才会有物流,否则谈不上物流,事物的本质往往就存在于最简单的形式。
他认为,物流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供需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即所谓的“时空矛盾”。这种差异推动了物流活动的发生,因为物品的存在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调配,才能最终到达需求方。
这一理论深刻阐明了物流的本质,也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根据戴定一的观点,物流的基本功能就是时空管理。这种管理在物流行业中具有独特的区分性,正是因为时空管理的存在,物流才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宝信绿色总经理曾琼靓在其新书《车队运营管控一本通》中,进一步对物流运输管理本质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运输管理的本质坐标包括:物质+能量+信息+时间+空间,不同能源胜出的本质动因在货运能量竞争力,即单位时、空内实现货物位移的能量最小成本。
物流电动化的转型过程中,这一理论对于如何在新的电动物流供应链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如何协调电动卡车续航、补能设施布局以及智能调度之间的关系,正是对时空管理能力的考验。
电动物流世界在以上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运输管理本质理论,以及时空熵量化工具。
3.2 运输管理本质理论与量化工具
运输管理本质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多维资源的协同优化,在时空约束下实现货物的高效、经济、安全且可持续的运输。它强调了运输过程中几个关键的维度:
第一,物质维度。关注货物属性与运输工具的精准匹配,比如根据货物的重量、体积、易损性等特性,选择最合适的运输方式和工具,以确保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第二,能量维度。聚焦能源效率的最大化,尤其是在电动化和可再生能源整合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更高效的能源使用减少能源浪费,并优化能源种类,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三,信息维度。通过实时数据驱动的决策和智能系统来提升运输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例如路径规划、需求预测和风险预警,确保运输过程能够根据实时信息进行动态调整,避免不必要的延误和空驶。
第四,时间维度。着重于时效性的管理,如何减少等待时间和提高调度效率。通过优化运营流程、减少时间浪费,提升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
第五,空间维度。指网络布局的优化,如何通过合理规划运输路径和关键节点(如充换电站、仓储中心等)的选择,提高系统的覆盖率和运输效率。
第六,风险管理。处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突发事件和应急响应,通过预防、控制和应急机制,确保运输系统的安全可靠。
第七,利益相关者协同。强调多方协作,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政策的适配,确保运输系统的顺畅运营,并达到最大化效益。
3.3 量化工具——时空熵理论
时空熵理论为运输管理提供了一种量化评估工具,其核心思想是用“熵”来衡量运输系统的无序程度。运输系统中的时空扰动(如延误、空驶、等待等)可以视为“熵增”过程,而系统优化通过减少这些无序性来实现“熵减”。
公式如下:
其中,Pi代表不同运输扰动事件(如延误、空驶、充电等待)的概率。通过最小化时空熵,运输管理可以实现系统的有序优化。
电动化背景下,充换电网络的布局、智能调度和路径优化能够有效减少时空扰动,提高系统的有序性。
四、中小型企业如何推进电动化
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电动化转型需要考虑多个维度,包括场景匹配、经济性、基础设施适配、运力优化以及风险控制。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根据运输场景、运营成本、补能模式和车辆配置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实际运营需求制定实施方案。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企业能够确保电动化进程不但符合市场需求,还能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具体到推进节奏,则为场景诊断 → 试点车辆采购 → 基础网络建设→数据积累 → 调度系统上线 → 运力重构→模式复制 → 网络扩展 → 全链条电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