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随着技术不断演进,公路货运行业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创新浪潮,每一波创新都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革和效率的提升。
当前,我们正处于电动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的新时代,新能源技术为公路货运领域带来了新一轮创新的机会,推动着行业进入更加智能、高效和绿色的发展阶段。
一、新能源带来公路货运的又一次商业模式创新
按照技术和工具的演进,现代公路货运行业在过去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创新潮流:
第一波创新潮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高速公路网络的初步建设开启了公路货运的新时代。随着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物流运输效率显著提升,车队的运行速度加快,运输时间大幅缩短,公路货运开始繁荣起来。
进入90年代,信息化成为推动公路货运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推进,第二波创新浪潮到来,物流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高效调度,推动了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顺丰、德邦、“三通一达”等就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第三波“互联网+物流”创新浪潮到来。以满帮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通过智能手机应用实现了货主和司机的即时对接,打破了传统物流模式中“供需不匹配”和“信息不对称”的瓶颈。传统的线下交易模式转向线上,运输资源的匹配变得更加高效且精准,优化了空驶率、提升了货运效率。
当前,我们正处于第四波“物流+新能源”的商业模式创新之中。从电动化车辆本身来看,单一的技术变革可能不足以引发整个行业的本质变化。然而,若从未来新物流模式的角度出发,审视整个大生态系统——从车辆资产到运营、补能等环节的整合,那么这一进程可能成为中国商用车行业改变格局,甚至引领全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商用车行业的最终形态,将是未来新物流模式变革的直接体现。
随着电气化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即将迎来下一波更为深刻的创新浪潮——“AI+新能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推动物流和能源系统向更高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演进。在物流领域,AI将不再是单纯的辅助工具,而是深入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成为驱动效率提升和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
二、利益再分配与专业化分工电动化驱动物流升级
1)新基建带来的利益再分配
随着能源体系的转型,电力消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渐从传统的集中式供能转向分布式能源体系。这一转变不仅有助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还将重塑能源产业链中的利益结构。根据华为的预测,未来到2034年,物流行业的电力消耗预计将达到5600亿千瓦时。
这一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了众多行业巨头的提前布局。例如,宁德时代、中石化、三一集团旗下的三一锂能、华为数字能源部门等巨头纷纷入局,通过布局充电设施和智能能源管理,抢占这一未来能源市场。而一些新兴公司如鸭嘴兽、非一等企业,也在积极参与,通过整合运力与能源服务实现跨界竞争,抢占新兴的市场份额。
此外,一些基建领域的“包工头”角色,比如万物友好和融和骏玖等,正成为电动化进程中的关键力量。他们在新基建中的角色进一步推动了电动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布局。这些新兴力量不仅带来了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也促进了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和资源的更加高效配置。
2)专业化带来角色的重新分工
随着电动化进程的加速,物流行业的运力组织和管理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预计,这一转型将导致大量传统散户车队向更加集中化、规范化的车队运营模式转型,约70%的散户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进行改革以适应电动化需求。
对于大规模车队而言,电动化转型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购置新能源汽车,更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充电设施体系与智能管理系统,这些要素将成为未来运营成功的关键。
车队的传统角色——如运力调度、车辆资产管理和充电站运营等——正在逐渐被多个专业化公司分担,形成高度合作的“共享经济”模式。各方的分工合作将极大提升效率和整体运营效益。
这种背景下,车队可能会探索更灵活的运营模式,如租赁、共享等方式,从而优化资产配置与管理,降低运营成本。这不仅为车队管理平台、充电设施运营商等相关领域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也推动了电动物流的效率提升与回报最大化。
同时,专业化分工也为整合平台创造了发展条件。这些平台通过集中行业资源,提供从车辆采购、运营管理到能源补给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3)“互联网+物流+新能源”推动新物流平台崛起
“互联网+物流”浪潮中,数字货运平台通过整合零散资源、减少中间环节和成本,提升了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然而,随着新能源重卡的普及,传统平台的业务需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车货匹配,扩展到能源管理、车队调度、金融服务等多个维度。这将推动垂直整合平台的崛起。
垂直整合平台围绕特定产业链、细分市场需求或特定区域,进行资源整合,涵盖从货源、车源到能源管理、金融服务等各个环节。例如,某一城市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平台可以提供专门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整体物流效率。
哆啦好运便是当前“互联网+物流+新能源”平台的典型代表。成立于2018年的哆啦好运,专注于大宗行业的整车物流数字平台服务,现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大宗物流互联网平台,并服务着超过5800家货主企业,整合了10万名司机资源。
目前,哆啦好运正在向新能源货运平台转型,整合传统物流的上下游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运营。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连接”,通过数字平台将运力、充电站、车辆维护等多种资源高度整合,突破了传统物流公司单一的运力或能源补给模式。
哆啦好运已经搭建了三大网络:
共享运力网:通过平台整合零散运输资源,提升运力匹配效率,快速调度大量运力,满足需求高峰时段的调度需求,有效减少空驶率,提升整体运营效能。
能源补给网:随着新能源重卡的普及,充电设施建设成为一大瓶颈。哆啦好运不仅自建充电站,还与多个能源服务商和充电设施供应商合作,构建了一个互通共享的能源补给网络,解决了小型车队和个体司机的充电难题。
万物互联网:通过数字化平台,哆啦好运实现车载设备与数据的实时连接,利用数据监控和智能调度,提升物流效率。
4)新能源与智能化结合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
“油改电”不仅仅是生产工具的简单替换,更是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彻底改变行业的运作方式。在这一变革中,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结合,正为整个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创新。电动化改变了车辆的能源形式,智能化技术则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与调度优化,让整个物流过程更加高效、透明。
数字化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基础,而新能源推动了行业的发展,AI技术则将各个角色和场景串联成一个闭环体系。这一闭环系统不仅提升各环节的运营效率,还通过实时数据和智能决策支持,为物流企业带来了更多商业机会。新能源与智能化的结合,正为物流行业的未来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格局,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三、电动化时代企业组织管理和劳动关系的改变
随着电动化进程的加速,物流行业的组织管理与劳动关系正经历深刻变革。电动化对企业运营模式、人才需求以及劳动组织带来了显著影响,促使物流行业更加注重资源优化、人员职业化及技术创新。
1)运力组织模式创新,零散运力溢出将下降
随着电动化和相关技术的进步,未来中国物流市场的运力将更加集中于大型车队,采用租赁、共享及车队管理等新型模式。
电动化车队的运营规划,尤其需要考虑电池性能和能源补给等因素,这进一步推动了运力管理的集中化和规模化。这不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还实现了运作模式的革新。通过计划性补充能源,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减少能源浪费,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临时运输需求,提升运输计划性,减少零散运力的溢出。
2)企业经营对人才需求的转变
电动物流车队的运营不仅要求企业具备传统的管理能力,还需要能够处理电池性能波动、充电管理、司机调度等复杂技术问题的专业化人才。传统的岗位,如司机和调度员,正在逐步转向要求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行业调研,约90%的物流企业尚未具备足够的专业化人才储备和培养能力,这对企业的人才结构、招聘模式及培训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在招聘和培养方面需要加大投入,以满足电动化转型的需求。
3)运力组织化进程加速,司机职业化趋势日益显著
传统上,许多卡车司机作为独立承包商,工作状态相对松散,收入和职业稳定性较差。然而,随着电动卡车的普及及车队管理规范化,物流企业逐步转向规模化、职业化的运力管理模式。司机逐渐转型为职业司机,并成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2024公路货运发展报告》发布的调研数据,46岁以上的货车司机占比为33.24%,35岁以下的司机占比为18.44%,25岁以下的司机仅占0.85%,显示出货车司机年龄普遍偏大的趋势。
此外,77.14%的货车司机患有职业病,且中重型货车司机的职业病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型货车司机。调查还发现,个体司机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普遍高于受雇司机,开车时间超过12小时的个体司机占比为34.99%,而受雇司机占比为24.24%。
随着电动卡车的驾驶和维护专业化,年轻一代司机倾向于成为职业化员工,这一趋势也反映了更优工作环境和收入保障的重要性。
4)电动化带来的新挑战:充电设施不完善及司机作息问题
尽管电动化提升了运输效率并推动了环保,但充电设施的不完善及司机作息问题为电动卡车的运营带来新的挑战。司机在行驶过程中往往需要排队等待充电,这直接影响到运输效率和车辆交付的时效性。
调研数据显示,排队等待和充电过程使司机的休息时间普遍推迟2-4小时,这可能导致工作压力增加,并引发职业健康问题。
5)解决问题并维护社会稳定:职业培训和管理创新
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重视社会稳定和劳动力的适应性至关重要。物流企业需要加强对驾驶员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应对新技术和管理要求的能力。
培训内容应包括电动卡车驾驶技巧、电池管理、充电站操作以及智能调度系统的使用等。随着行业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企业应关注司机的职业发展与心理健康,完善劳动保障制度,确保司机的收入、福利和工作状态得到有效保障,以维持社会和行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