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蒋晶
乘用车起家的长城居然不会开商用车的发布会?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一段由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亲自出镜的视频,将公众视线引向了商用车领域的硬核战场。视频中,这位以务实著称的掌门人坦言,团队为Hi4-G重卡柴油混动系统技术发布会已反复推敲五次仍无定论。
这个以乘用车见长的企业,在重卡领域正经历着跨界者的阵痛。这场发布会不仅关乎一款产品的亮相,更承载着中国商用车新能源转型的关键命题。
一、从产品秀场到价值传递载体
在乘用车领域,发布会常被赋予科技盛宴的期待,炫酷的舞台、沉浸式体验甚至跨界明星的站台,都是吸引眼球的标准配置。但当战场切换到商用车领域,逻辑已悄然改变。
商用车用户对“沙发彩电”式的感官刺激影响不大,他们更关心一个核心问题:这台车能否让每公里运输成本再降0.01元、0.1元?
魏建军的焦虑正源于此。当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燃油重卡裸车价跌破30万元,燃气车厮杀至40万元区间,新能源重卡也开始卷入补贴混战。此时推出搭载康明斯发动机、自研混动系统、线控底盘等高端配置的Hi4-G重卡,成本压力犹如悬顶之剑。发布会若延续乘用车思维,注定沦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
既然我们把发布会当做是一个载体的话。其实想要把长城混动重卡这个故事或者这个产品推广好,其实主要是要解决两件事:第一个是找到适合的用户,第二个是定价。
二、穿透2000万卡车司机的战略狙击
当物流运价击穿成本线、行业产能冗余的凛冬已至,混动重卡的破局密钥不在市场教化,而在于对核心痛点的精准爆破:找到那些在成本刀锋上起舞的战略级用户。
而占中国物流成本大头的长途干线运输,恰是混动技术的价值洼地。
相较纯电车型的续航焦虑、氢燃料的基建困局,混动重卡在此场景的边际效益开始显影。但致命命题随之浮现:在技术风险与成本压力的双重绞杀下,谁愿成为首个押注的价值赌徒?
散户司机绝非理想标的。其运营版图的碎片化与风险承受力的脆弱性,注定难撑技术迭代的阵痛。反观组织化用户,规模化运力网络与固定线路基因,既能将混动技术的节油效益转化为真金白银,更天然适配车企的定向服务体系。这正是福田等商用车企将发布会战场从镁光灯下转向区域市场的底层逻辑。
这场用户狩猎的本质,实为商业哲学的回归。当行业发布会褪去浮华,区域市场攻坚成为新常态,恰暗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论精髓。
这个方法论在电动物流世界的市场走访——新能源重卡可行性市场调研中得到验证。曾被大家忽略的省内区域零担、专线用户等这类用户,是能和新能源商用车企业同步成长的一种优质型的客户。
战略迷雾在此刻廓清,没有深入车辙压痕的路线勘察,没有扎进油污与尘土的场景洞察,任何仅有技术参数的发布会宣言,终将沦为空中楼阁。
当斯堪尼亚、奔驰国产化重卡已兵临城下,以及,新能源重卡即将一飞冲天的情况下,这场用户争夺战的胜负手,或许就藏在某条省级公路的物流集散站里——那里没有PPT的炫目光影,却有中国运输业最真实的成本账簿。
三、定价就是决心
技术底气与市场现实的碰撞,在定价环节达到顶点。
其实说定价的话,还不如说是考验长城或者魏建军对于要干混动重卡的一个决心。虽然说,外界都说魏总有三个喜好,第一个是越野车,第二个是摩托车,第三个便是重卡。但是,就长城混动重卡的推广情况来讲的话,目前重卡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战一打再打,现在还没到底。市场就蛋糕就那么大,所以大家都打拼了。
长城公布的Hi4-G超级混动架构,通过8挡DHT变速器与9合1控制器的组合,实现了10种工况模式的智能切换。这套正向研发体系虽构建了技术护城河,却也推高了制造成本。
长城Hi4-G超级混动架构;来源:长城商用车
当年三一燃油重卡以30万元收割市场,当下斯堪尼亚、奔驰国产化车型虎视眈眈,新能源重卡拥有政策优惠的优势下,混动重卡如何跨越定价这道坎呢?
答案或许藏在商业模式的革新中。“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方式,将省下的油费、维护费折算为购车溢价;或借鉴启源通过车电分离降低初始投入。方法是多样的,最关键的是,需要展现穿越技术验证期的决心。如同三一重卡当年以“价格屠夫”姿态撕开市场,混动重卡可能需要战略性亏损来换取用户信任。
四、技术长跑者的突围时刻
在纯电与氢能主导的新能源叙事中,长城选择混动路线看似逆流而行,实则暗含深意。混动技术作为“现实主义解决方案”的价值正在被重估。长城采集的真实路谱数据、建立的整车控制算法模型,都在为这场技术马拉松积蓄耐力。
但对混动重卡来说最好的时机,或许是要等到着新的油耗限值标准的发布,混动重卡将迎来更多更好的机会。
这就看长城重卡有没有足够的韧性,以及魏建军有没有足够的定力了。
五、小结
魏建军的视频征集令,揭开了一个残酷真相。商用车转型没有“发布会奇迹”,只有扎进油污与尘土的产品验证,以及深入一线用户的需求挖掘。
当Hi4-G重卡驶出实验室,它要对抗的不只是竞品,更是整个行业的价格内卷与认知惯性。这场战役的关键,是那些愿意与长城共同啃下“第一口螃蟹”的物流公司:他们的作业场景里没有镁光灯的照耀,但有中国制造向上突围最真实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