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蒋晶
超充是2025年重卡商用车领域的一个热词,华为、比亚迪、盛弘、科大、特来电……众多玩家都来了,但落地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一、为什么是超充?
新能源重卡市场发展势头明显,行业预测显示,今年该领域市场渗透率突破20%已成为可能。
从实际应用情况看,纯电动重卡已从港口、矿区等封闭场景逐步拓展至城市快递、区域短途运输等领域,在固定路线运营中展现出适用性。但受限于续航里程不足、充电时间较长等问题,这类车型在中长途干线物流等复杂场景的推广仍面临挑战。
某物流企业采购的423kWh电池系统,实际续航仅220公里,较理论值缩水20%以上。这明显暴露出理论参数与运营现实的脱节。这种落差既源于后背式电池布局带来的风阻系数增加,也反映出部分厂商在系统集成能力上的短板。
为应对这些技术瓶颈,产业链企业正通过两种路径寻求突破:一是提升电池容量以延长续航,二是研发超快充技术缩短补能时间。
对于中长途运输场景而言,单纯增加电池容量存在明显局限性。虽然续航里程得以提升,但会导致车辆载货空间减少、购置成本上升,同时电池重量增加反而延长了充电时间。行业数据显示,每增加100kWh电量,车辆自重将上升200-500kg。
在此背景下,超快充技术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其快速补能特性有望帮助电动重卡突破场景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兆瓦级超充技术被普遍认为具备显著优势。该技术不仅能大幅缩短充电耗时,还能通过提升车辆利用率改善运营效益,这对注重运输效率的物流企业尤为重要。
当前充电桩领域已形成多企业布局态势,但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更值得关注。
在主要电池厂商中,宁德时代推出的天行系列商用车电池与比亚迪弗迪的商用车刀片电池,均已具备4C及以上快充能力。不过从实际应用情况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小电量电动轻卡、电动重卡产品。目前在大电量电动重卡上实现批量装车的仅有弗迪电池产品。
二、为什么重卡电池超充这么难?
热管理是超充重卡最大的难题,超充就像用消防水管给游泳池灌水,水流越大(功率越高),水管越容易发烫甚至爆裂。
宁德时代选择200-300Ah大容量电芯方案。这一路径的优势在于单包能量密度较高,但面对商用车快充需求时,系统总电流可达1800安培,这对热管理系统提出严苛要求。
配套的制冷功率需提升至150kW级别,而当前主流充电桩功率仍停留在250kW水平。与此同时,其采用的VDA标准模组因底柱上置设计,在双层堆叠时存在电压拉弧风险,微米级的间距控制要求显著增加了工程实现难度。
弗迪则受益于刀片电池架构实现突破,侧置底柱设计使电芯堆叠层数突破传统限制,模组高度控制在480毫米以内,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约5%。采用150Ah小容量电芯的策略,使得系统电流降至300安培,与现有充电基础设施的兼容性更优。以400kWh系统为例,这种方案将包体数量缩减至常规水平的一半,系统重量减轻约15%,在物流场景中转化为更大的有效载荷空间。
而华为主推的超充方案是充电桩上增加了一个和车端连接的液冷循环管道,通过将热量循环带出,把电池温度维持在安全范围,降低了动力电池与主机厂的适配难度。不过由于充电桩的专用性太强,在实际应用中比较依赖华为超充桩的铺设覆盖。
当然,也会有人疑惑,固态电池技术要来了,何必追求2C、3C和4C?
固态电池的实验室突破正在重塑行业预期,其10C快充能力和500Wh/kg的能量密度理论上可解决当前矛盾。但产业化的现实路径显示,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节点定于2024年,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仍需等待至2026年。
在此期间,钠离子电池曾被视为过渡方案,但其0.95Å的离子半径导致快充性能较锂电池下降40%。加之碳酸锂价格回落至7万元/吨,钠电池的成本优势窗口正在收窄。
三、换电VS超充
这种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运营模式之争。
行业正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系统解决方案竞争。换电VS超充的争论也成为一个行业热点。
换电模式在港口等封闭场景展现出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但长途物流场景因设备利用率不足,回报率难以突破3%。超充路线虽能提升车辆日均运营时长,却受制于超充桩不足。
市场反馈正在重塑技术路线选择标准。对于日均运营里程超600公里的长途干线物流,能量密度权重已提升至60%以上,280Wh/kg以上的高密度方案成为首选。城市配送场景则更关注补能效率,2C超充可使车辆在18分钟内完成补能,这种效率提升使用户愿意接受3%的溢价。但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的现实不容忽视,2C超充需要超充桩支持,而当前电网改造和储能配套将使单站投资增加。
换电和超充的争论,这种分化本质上是市场需求多样性的映射。封闭场景与开放道路、短途配送与长途运输、成本敏感型与效率优先型客户,各自需要差异化的技术应答。
用户体验的细微差异,正在放大技术路线的市场分野。头部企业电池系统在3年运营后仍能保持90%左右的容量,而部分二线品牌已衰减至85%左右。这种性能差距在5年运营周期内可造成一定的残值差异,促使越来越多运营商将全生命周期成本纳入采购决策。
四、结语
新能源重卡的发展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超充还是换电,本质上都是为了让电动卡车跑得更远、用得更省。
从港口短驳到跨省干线,不同的运输场景需要差异化的补能方案。眼下最关键的,是产业链上下游合力突破技术瓶颈,同时加超充电网络、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的配套。
未来几年,随着电池技术的迭代和运营模式的创新,电动重卡或许真能打破里程焦虑的枷锁,让绿色物流真正跑通全国的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