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卖一台亏一台,却挡不住各路势力一窝蜂地涌来,并且已经有先烈倒下。
近期,上汽红岩、大运汽车停摆,某新势力大量裁员……一系列事件下业内人士呼吁暂停价格战。那么,价格战已经到底了吗?
电动物流世界认为,价格战只是开胃小菜,更加残酷的生态战即将开始,全球化的竞争将大幅早于预期。
如何定义这次的竞争级别?
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份额战,堪比改朝换代,其影响不可小觑,而局部战争会影响全局。
从行业终局来看,一定会有老牌卡车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也一定会有新势力卡车企业坐到牌桌上,市场也需要新势力站出来。
油车时代,新进入者要想攻破老玩家的堡垒,难如登天。历经数十年塑造的区域市场格局中,头部卡车企业围绕市场份额搭建了庞大的经销网络和服务体系。
而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又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跑得快的主机厂抓住了半年到一年的机会之窗,一举拿下久攻不下的市场。
君不见,多年前,借着上海港口市场的国二、国三标准替换,陕汽一举成为市场老大,市场份额一度达到惊人的70%,奠定了未来数年的市场格局。
近2-3年,新疆、唐山、长治发生的局部竞争,让区域内主机厂品牌座次已经发生变化。
正是因为此,上海发布国四柴油车置换方案后,一些新势力表现出非常凌厉的攻势,大肆在市场上收购置换名额,有的数量高达上千个。
新玩家们所图的不是短期的市场份额,而是竞争未来数年的市场格局。
未来竞争的到底是什么?
行业内关于生态竞争的讨论,喊了很多年,但大多数都停留在口号阶段。如今,这场生态竞争终于从理论转向实战,进入了真刀真枪的比拼时刻。当一些主机厂还在纠结名额问题时,新势力玩家已经提供了“拎包入住”的解决方案。
上海新政发布后,反应迅速的主机厂直接在上海前置团队,提供了丰厚的解决方案:车价上给予优惠;买够一定数量的车还帮忙建设充电站,3年后,电站归物流公司所有,仅收取少量服务费用。这种方案的背后,正是新势力对生态战的理解与实践。
车辆不再是新能源竞争的核心,电动化趋势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卖车”模式。在未来,车辆将不再是独立的产品,而是与补能方案紧密结合,补能成为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
吉利旗下的万物友好、阳光铭岛,三一的三一锂能,陕汽的西部智联,重汽旗下同心智行,部分厂商已经在生态竞争上迈出步伐。
而当大规模价格战逐渐落幕,市场将不会只剩下一个低价竞争的市场,更多的壁垒将由生态能力、品牌认同度、网络覆盖率等因素构建。
突围之路大象起舞 开创新品类差异化生存 反向入场造车
面对新能源转型,企业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
对于解放、重汽、东风、陕汽、福田这些老牌主机厂来说,技术储备、资金实力、底蕴都不是问题,难点在于如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如何在传统的经销渠道基础上,与新能源业务结合。
电动车的购买群体有明显的B端属性,物流公司的需求几乎都是定制化解决方案。传统的经销模式显然难以适应这种需求。
过去几十年里,卡车经销商群体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土地、用户和区域关系,但如今他们成为了被动的参与者。多数经销商的态度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而以亏本占领市场的做法几乎已经不存在。
对于老牌劲旅来说,如何在这些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突破口,是它们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新势力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差异化路线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也是它们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
例如,理想汽车在乘用车领域开辟了增程路线,而吉利商用车则通过拓展醇氢路线,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赛道。DeepWay则通过品牌塑造,成为首次购买电动卡车用户的首要考虑品牌。市场机会依然存在,关键是看哪家企业能够在技术、产品、服务等多个层面找到差异化的优势。
另外,造车这件事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随着技术的普及和产业链的逐步成熟,造车不再是难事。江淮汽车已经将这项生意做得炉火纯青,DeepWay、苇渡科技、速豹、非一科技等企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更引人注目的是,国电投等换电生态商也开始孵化造车项目,未来场景定义的车会成为一种新业态,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也可能会推出自有品牌的电动卡车。
更懂场景、更懂车、掌握新的产业价值链核心的企业,将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够跨界融合,打造出综合生态方案的企业,才有可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新能源的竞争是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
新能源竞争的持续性和残酷性远超大多数人预期。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回忆,2019年是比亚迪的“至暗时刻”,那时他们几乎“活不下去”,利润同比下降了40%,不仅仅是汽车产业,光伏、储能等其他产业也出现了全线收缩,濒临破产。
王传福还提到,在那个时期,许多长期并肩作战的战友选择离开,比亚迪甚至面临了其他车企直接将招聘摊位摆到大门口,拉走他们多年的技术骨干。
新能源的竞争,正是一场技术、资金实力、企业文化、生态构建的长跑,最终决定胜负的将是企业的持久力和耐力。
唐山、新疆、上海、西南……赛场上的选手需要用一场场局部战争的小胜,积成大胜。
全球化竞争比大多人想的来得更早
随着全球电动化趋势的加速,卡车主机厂借着新能源车完成全球化布局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DeepWay、苇渡科技等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并明确了全球化目标。例如,苇渡科技已经设定了到2027年全球销售10000台电动卡车的目标。
然而,市场窗口期会比预期的要短。外资卡车品牌,尤其是已经在中国市场本土化生产的奔驰、斯堪尼亚等老牌车企,也不会再容忍乘用车的故事在商用车市场重演。
2024年10月15日,曼恩(MAN)卡车开始交付其纯电动卡车,并计划到2025年大规模生产电动卡车和客车的电池。而梅赛德斯-奔驰eActros 600的量产,标志着奔驰在长途运输电动卡车领域的突破,预计将于2025年初首次交付。
这些品牌的加速布局,意味着全球市场的竞争已经提前打响。新能源物流车的海外市场,将不再是中国品牌之间的竞争,外资企业也将在全球市场上展开激烈角逐。
那么,谁能笑到最后?
价格战只是序幕。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下半场,真正考验的是企业的生态能力构建、全球化战略和对未来市场的把握。
在这次转型的关键节点,每一家主机厂都需要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在生态战中站稳脚跟,并在全球化浪潮中抢占先机?
新能源的春天尚未到来,但生态战和全球化的竞争,已经悄然到来。未来的赢家,必将是那些不仅能适应全球竞争,而且能够打造未来产业生态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