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演讲:江淮商用车集团营销公司副总经理鲁学坤
整理:杨宏远
封闭场景的矿山砂石运输,电动重卡已遍地开花;但开放物流场景下,物流企业转型却进退两难:政策补贴窗口期还有多久,技术路线这么多该如何选择,现在是下场的好时机吗?
江淮商用车集团营销公司副总经理鲁学坤,在物流场景电动化论坛中给出关键判断: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已经进入成长期,是物流企业转型的关键窗口。
江淮商用车集团营销公司副总经理鲁学坤
以下根据鲁学坤在物流场景电动化论坛上海站和郑州站的演讲实录整理,内容有删减:
一、新能源商用车发展趋势
1.1 技术路线
当前新能源商用车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纯电、混动、燃料电池以及替代燃料技术路线,其中替代燃料涵盖甲醇、天然气、生物柴油和氢内燃机。
从技术路线分布来看,纯电技术路线占据绝对主流,占比高达94%,燃料电池占比5.4%,发展尚不明朗。中短途运输场景的趋势明确指向纯电动技术。
替代燃料技术路线中,甲醇、生物柴油、天然气和氢内燃机近期讨论较多,但其发展受区域资源禀赋和政策影响较大。例如,甲醇依赖煤炭富集区的资源条件,而天然气推广受限于加气站覆盖范围。
车型分布以牵引车为主,占比67.4%。市场特征方面,搅拌车等工程车辆已进入电动化成熟期,主要因其固定路线、高频短途的运营特点;其余场景如城市配送、冷链等仍处于导入期或成长期。
技术路线的选择需顺应行业趋势。燃料电池和氢能目前以示范应用为主,市场规模占比较小;纯电技术凭借94%的市场占比和政策支持,成为中短途场景的主流方向。
1.2 行业趋势
从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来看,行业趋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政策驱动,二是市场增速。
政策驱动层面,国家通过“双碳”目标、中央与地方补贴政策明确导向。例如,上海地区单车补贴可达28万元,国三、国四车辆报废后置换新能源车可享受最高14万元的补贴。这类高额补贴投入,直接反映了国家对电动化转型的强力引导。
市场增速层面,当前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已呈现显著增长:N1类车型渗透率为11.3%,N2类为16.7%,N3类中重卡达到13.6%。2025年1-2月,新能源中重卡销量达18383台,同比增长116%,市场占有率已达28%。
此前行业预测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市占率约为25%,但从当前增速看,这一目标可能提前实现。
1.3 发展周期
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当前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渗透率已超过10%,例如中重卡渗透率达到13.6%,1-2月销量同比增长116%,市占率升至28%。这一数据表明,行业已从导入期进入成长期。
导入期,市场门槛较低、竞争强度弱,但技术迭代风险较高;成长期竞争强度趋于适中,市场增速显著;衰退期则表现为行业收缩,例如当前传统燃油车面临销售困境。
对物流企业而言,成长期是决定是否转型的关键窗口。若企业具备适配场景例如中短途运输,以及资源条件例如政策补贴区域,此时切入可降低风险并抢占先机;若等待至成熟期,则可能面临竞争加剧、机会减少的局面。
二、新能源商用车机会和风险
当前新能源商用车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政策红利、发展先机与生态资源抢占。
政策红利上,国家与地方补贴政策形成明确导向。例如,中央财政补贴叠加区域支持,上海地区单车补贴最高可达28万元,河南省对新能源商用车实施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等。此类政策具有时效性,若企业未能及时行动,可能错失补贴窗口。
发展先机上,行业正处于成长期,渗透率快速提升。以中重卡为例,其市占率已达28%,1-2月销量同比增长116%。此时切入市场,企业既可享受当前增长红利,又能为未来竞争积累技术、运营经验和用户基础。
生态资源是新能源商用车与燃油车的核心差异点。补能设施建设依赖土地、电网容量、区位等稀缺资源。以充电站为例,早期布局的企业可抢占优质点位,例如港口、物流园区等高频使用场景,而电网容量限制使后来者难以复制。商用车补能需求大,率先锁定此类资源的企业将建立长期竞争壁垒。
当前物流企业对新能源转型的主要担忧集中于三点:电池成本波动、技术迭代速度与质保周期。
电池成本波动方面,过去动力电池价格曾从每千瓦时(kWh)1000元降至当前500-800元区间,引发行业焦虑。根据车企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厂商的沟通,当前电池成本已趋于稳定。核心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从历史高点50万元/吨回落至6-8万元/吨,接近开采成本线,未来电池价格大幅波动的可能性较低。
技术迭代风险主要体现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空间有限。目前主流电池技术中,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为165瓦时/千克,比亚迪刀片电池提升至178瓦时/千克,三元锂电池最高约200瓦时/千克。下一代技术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仍处实验室阶段,预计五年内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短期内技术颠覆性变革概率较小。
质保周期问题曾困扰早期用户,尤其乘用车电池更换成本高昂。当前商用车电池质保已显著优化,例如比亚迪提供8年或3200次循环的质保,对应续航里程覆盖150-160万公里,基本满足商用车全生命周期需求。
一位浙江物流企业主在首批采购十台新能源商用车时,明确表达了他的思考:抢先机、抢业务、抢生态。
抢先机的核心是捕捉政策窗口期。例如他通过单车十几至二十万元的补贴,直接降低购置成本,同时利用新能源路权优势快速切入高价值运输场景。
抢业务的核心是成本压制竞争。新能源车全生命周期成本显著低于燃油车,因此在招投标中可主动压低报价。当同行因购置新车而承担高额折旧成本时,他的车辆因提前入场已折旧大半,能够持续以更低价格争夺订单。
抢生态的终极目标是绑定货源与补能。当物流企业使用其新能源车队运输货物时,自然需要在其自建的充电设施补能,他将这种模式称为“第四桶油”,即通过控制充电场景,将能源服务变为持续盈利的增量业务。
三、新能源商用转型关注什么?
3.1 关注整车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油改电车型,即用传统燃油车直接改装电池和电机。这类车电池多放在车架尾部,适合短途固定场景,比如港口内部运输或封闭园区倒短;
另一种是正向开发的电驱桥车型,这类车从设计之初就专为电动化打造,动力传输效率更高,比传统燃油车的传动轴结构更省电,尤其适合长途物流。
买车时要特别注意电池和整车的温度控制系统。电池在夏天怕高温、冬天怕低温,好的温度控制系统能让电池始终保持高效工作状态,减少电量浪费;整车温度控制系统则关系到空调、电机等部件的能耗,直接影响续航里程。此外,电控系统的精准度也需重点考察。
3.2 关注续航
企业在选择新能源商用车续航时,需重点结合运输场景和政策要求。目前物流行业中,500至800公里运距的订单占比约20%,但实际选车时需考虑驾驶员工作时长限制。
根据交通法规,驾驶员每4小时需休息20分钟,按此推算,4小时可行驶约300公里。因此,选择官方标注400至500公里续航的车型,实际可用里程大约七成,已能满足大部分干线运输需求。
充电方案设计需平衡续航与补能效率。若车辆每日需多次补电,例如短途高频运输场景,建议选择支持2C超充的车型,此类车型可在30分钟内补充80%电量,减少等待时间。若单日里程需求较低,例如城市配送,可适当降低充电功率要求。此外,充电桩选型也需匹配车队规模。
3.3 关注电池
新能源商用车的电池选择需要特别关注两个重点:电池参数和质保周期。
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电池在整车中占比很大,其性能直接影响运营效率。更重要的是,电池质保周期能否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投资回报。
建议企业在选购时,一定要仔细核对电池参数是否满足运营需求,同时确认质保条款是否能够保障车辆在整个使用周期内的稳定运行。这两个因素对控制运营成本至关重要。
3.4 关注车的自重
轻量化设计在实际运营中能带来两个直接好处:一是可以增加有效载重量,二是能降低能耗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效率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3.5 关注TCO
企业投资新能源商用车需满足一定的运营强度,月均行驶里程需达到1万公里以上,否则成本节约效果有限。以牵引车为例,若车辆在8年全生命周期内累计行驶150万公里,对比燃油车可节省约120万元运营成本。
成本测算逻辑简单直接:按电池全生命周期总里程计算节省的油电差价,同时考虑残值收益。例如车辆报废时,电池可按每度电100元回收,车体废铁价值约5万元,进一步摊薄初期投入成本。
3.6 关注安全
新能源商用车的安全配置与保险成本密切相关。许多企业不理解为何需要加装IED等安全装置,也不明白为何新能源车保险更难购买且理赔成本更高。实际上,安装这些安全设备无论对企业整体安全、驾驶员个人安全,还是保险购买与理赔流程,都能提供实质性保障,例如通过风险预防降低事故率,从而减少保险纠纷和赔付压力。
3.7 关注车联网
新能源商用车的车联网能力是电动化转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随着车辆智能化程度提升,网联系统逐步承担起“管车”与“管人”的双重角色。
管车方面,例如AEB系统可在检测到前方障碍时主动刹车,或在驾驶员疲劳时发出预警,直接提升行车安全;管人则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实时监控驾驶员行为,例如急加速、频繁变道等风险操作,及时推送提示信息至车队调度中心,从源头预防事故并优化车队运营效率。
3.8 关注补能
当前,补能仍是行业关注的重点,核心在于车与桩的协同。具体而言,关注桩,本质上是关注电:变压器容量、土地属性、选址布局、充电桩效率、车桩比、谷电利用率以及区域电价等,都是关键考量因素。
另一方面,关注车,则涉及车辆本身的充电匹配性。例如,如果充电桩功率很大,但车辆仅支持1C充电,充电速度仍受限;即便是2C充电,若电池容量不匹配,也难以实现高效补能。因此,车桩协同至关重要,合理的车桩比才能真正提高补能效率,优化运营成本。
3.9 关注产品
需重点考察车辆与运营场景的适配性,包括续航能力、充电效率、载重优化等核心性能指标,确保产品在实际运营中能兑现成本节约承诺。
3.10 关注服务
新能源正处于成长期,服务体系的完善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