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杨宏远
物流行业关于“干线电动化”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和很多热点话题一样,这件事真正动起来,往往要等几个关键区域和关键玩家先跑出第一步。
河南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5月6日,第十一届河南物流文化节暨2025河南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郑州举办。本次大会上,关于干线电动化的讨论受到广泛关注。电动物流世界有幸受到河南国际物流商会邀请,参与到“新能源重卡干线电动化圆桌论坛”的对话中。
这场对话邀请了三位本地物流企业代表与新能源车企、装备制造商,共同探讨“干线电动化到底行不行、该怎么行”。
一、电动重卡的两本账:成本账和效率账
对物流企业来说,要不要用电动重卡,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它像一道算术题,要翻两本账本,一本是成本账,一本是效率账。
河南牧华供应链从去年开始正式引入电动重卡,并尝试组建专业化的大车队。总经理裴广超提到,经过几个月实际运营测试,在300到500公里以内的运距上,电动重卡的经济性也已经比较明显。现阶段的车辆性能,300公里以内通常不需要补能,500公里以内补一次电,整体时效和油车相当。
河南牧华供应链总经理裴广超
中铝河南长城物流董事长祝晔则算了一笔“效率账”:电动重卡要跑得动、跑得值,单车单司机每天得有2000元收入,这是他的“平衡点”。不到这个数,企业基本是亏的。
中铝河南长城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祝晔
东风柳汽商用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宋子唐,则从主机厂角度,进一步拆解了“成本账”的具体构成。他提到几项关键经济指标:
第一是自重。电车比燃气车重1.5吨,比油车重2到3吨。这多出来的吨位,少拉的货,就是收入上的损失。
第二是单公里成本。燃油车大概是两块钱一公里,燃气车是1块4到1块5,电车理论上是1块钱。但是电车的一块钱,是有条件的。要充在便宜的电价时段,要跑在合理的速度区间。车速在50~60公里/小时,电耗可以控制在1.2度。但要是跑干线,速度一超过80公里/小时,电耗就容易冲到1.4度以上。电耗一上来,成本优势也就没了。
第三是维保。这个部分电车确实有优势。宋子唐说,他们测算下来,电动重卡的维保成本比油车低40%左右。按20万公里来算,能省个四五千块钱。
东风柳汽商用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宋子唐
宇通商用车牵引车产品经理刘斌也补充道,电动重卡要实现降本增效,得满足两个前提:一是要跑得远,一天得从200公里起步,最好能跑到六七百公里,把油电差拉出来;二是要电价合适,电价决定了运输成本的底线。
宇通商用车牵引车产品经理刘斌
二、能不能跑,取决于你在哪跑
坤乾道通物流董事长耿开学对于电动化的顾虑,来自于一种对于技术、服务成熟度的焦虑。他的线路多为1000公里以上的长干线,每一单都对时效、稳定性、服务网络提出极高要求。
对他来说,电动化不是“上不上”的问题,而是“敢不敢”。敢在这条长链条上放弃熟悉的燃油车系统,去接纳一个仍在快速演化中的新能源解决方案。
坤乾道通物流董事长耿开学
他的顾虑,不是空穴来风。他担心补能网络的完整性,担心一旦车辆跑在路上,服务区换电能否保障、电价是否合理、电量是否充足;他担心车抛锚后的维修响应,传统油车出故障还能在路边修理厂应急,而电车呢?配件、工具、人,是否都跟得上?他更担心时效,一旦耽误装卸、堵在换电站或者设备出问题,哪怕只是一两个小时的延迟,对长途运输的客户承诺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但他也不是一味保守。他说,500公里以内的线路是可以上的,成本算得过来,效率也能保障。这个判断,台上几位嘉宾几乎形成了共识。
而问题就出在这儿。500公里以内的线路当然没问题,可这类场景终归有限。一旦线路中断、回程无货、站点不配套,前面算好的“效率账”就很可能跑不出来。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怎么选车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怎么推进电动化的节奏问题。
三、电车之外还有很多问题要回答
把车换成电动的,只是第一步。真正复杂的问题在后面:配套能不能跟上?体系能不能闭环?
裴广超提到,目前他们80%的补能还是依靠社会桩,主要原因是农牧运输很难有规模,自建桩成本比较高,但如今要建设专业化大车队,还是要自建桩。这背后,其实是对电价机制不透明、补能模式不确定的担忧。你无法规划一趟线路的经济性,就没法保证长期可运营性。
润城达电力科技公司的胡毛子提到,要想让补能真正跟得上车,就必须形成规模化效应。他的意思是,不是修几个孤立的换电站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有一整套密集、联通、可调度的站网。
深圳市润诚达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国内渠道总经理胡毛子
“你只有车辆密度上来,站的利用率才有保障;站的规模做上去,服务能力才可靠。”这是从能源基础设施的角度,对“能不能跑”给出的又一层答案:跑不跑得起来,不只是看你有没有站,还要看有没有“网”。
祝晔则讲得更加直白,电动重卡的车价太高,技术更新太快,没人敢真正掏钱买。他提到,租赁等方式的出现,会让一些企业打消顾虑,既避免资产重压,又为技术迭代预留了空间。
而耿开学,始终把目光放在服务能力上。“油车出了问题,路边修理厂都能修。但电车呢?出了故障,你还得靠原厂,得等配件、等技术、等授权。”而干线运输,是等不起的。
干线电动化,不只是“换辆车”的事,而是“换一套系统”的过程。
从三位本土物流企业代表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市场上对于干线电动化有三种典型态度:积极试点、谨慎观察、务实推动。他们的发言真实、具体,也说明了这件事已经不再只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行、怎么干成”的新阶段。
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电动化,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不是在问“要不要上”,而是问“这一单能不能上、怎么上”。
河南,或许不是最早探索干线电动化的地方。但在今天,它已经成为这条路上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加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