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策橡胶发布电动商用车专用轮胎,这是一次围绕“国运级”命题的应答

盲鱼2025-08-01
轮胎,正成为新能源物流时代亟待解决的“关键变量”。

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杨宏远
“中策,我觉得你们这个名字有些东西,它不是‘中间策划’,而是‘中国策划’。中策一直在谋划中国橡胶产业的大布局、大开发,是以担当民族重任为己任的企业。今天,你们把这个担子担下来了。”
这句话出自郑强,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策博士后工作站首席科学家、行业材料领域专家,也是一位“网红校长”式的公众人物。7月27日,他站在中策橡胶“先于时代 领潮未来”2025全球首发电动商用车专用轮胎发布会现场,语气坚定地说出这句话。话音未落,会场内已经是一片掌声。
这次发布会上,中策橡胶推出了为电动商用车量身定制的专用轮胎。郑强这番话,不只是为了调动现场气氛,更像是在表达一种判断:关乎这家企业、这款产品,也关乎橡胶产业命运,乃至中国制造如何应对电动化挑战。

一、轮胎为何是“国运级”的关键节点?

能源转型早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口号,它正在重构交通体系的每一根毛细血管。
我们判断,2025年很可能会成为公路货运电动化的元年。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和研究者提出预测:到今年年底,电动重卡的渗透率或将突破30%。物流电动化,正从砂石、矿区等封闭场景,走向集卡、快递、快运等更加复杂的开放场景。
在这次发布会上,中策橡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沈金荣指出:“电动商用车,是汽车领域的又一场革命性的进步。”这场进步带来了两大优势:环保与经济性。根据中策橡胶的市场调研,电动商用车吨公里的综合行驶成本已经比传统燃油车低了20%以上。

(中策橡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沈金荣)

但沈金荣话锋一转:“电动商用车也给轮胎企业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的确如此。过去大半年里,我们持续走访了不少正在推进电动化转型的车队,发现他们几乎都面临一个相似的问题:轮胎成本在上涨,而且是那种反复优化管理都压不下来的上涨。
前不久,一位云南地区的车队老板就和我们抱怨,他们轮胎的损耗速度太快,“不是品牌问题,也不是司机操作问题,车队长每天都在为这事发愁。”
轮胎正在成为新能源商用车全生命周期成本(TCO)中,唯一上涨的成本项。
而问题的根源,在于电动商用车对于轮胎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要求。高扭矩、高载重、高频次使用,让传统轮胎在真实路况下频频失效,“高磨损、高故障、高异磨”的“三高困境”,已是行业公认的技术瓶颈。
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徐长明在发布会上也提出判断:新能源商用车将在未来几年持续高速增长。
他归纳了三条主要依据:第一,国家政策持续加码,方向明确;第二,产品技术进步极快,原本的使用门槛在快速被攻克;第三,用户接受度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物流企业主动选择新能源车型,而不再是被政策“推着走”。

(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徐长明)

而要承接这场趋势,就必须有一款真正能适配电动商用车特性的“专用轮胎”。

二、“X技术系统”正在为物流行业卸下“轮下之重”

“电传动的能量输出具有极强的瞬时性,是目前所有传输方式中的一次重大革命。”
在中策橡胶的发布会上,郑强现场做了解释:这种“瞬时高能量输出”意味着车辆从静止状态瞬间启动,动力的集聚和释放极为剧烈,带来了受力不均、能量波动频繁的全新使用场景。这正是电动商用车轮胎出现异形磨损、寿命骤降的本质原因。

(中策博士后工作站首席科学家、行业材料领域专家郑强)

技术解释之外,更直观的数据来自现场的另一位发言人,中策橡胶集团全钢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春生。他指出,电动商用车的“大扭矩、大负载”特性,让轮胎陷入了“三高困境”:异常磨损发生率高达30%,磨耗下降30%,而子口故障发生率甚至超过50%。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直接将反噬车辆全生命周期成本和运营效率。

(中策橡胶集团全钢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春生)

我们在和不少轮胎行业的人交流时,反复听到一个术语:轮胎的“不可能三角”。这是业内一个流传已久的“共识性矛盾”:轮胎的三项核心性能指标之间,长期存在此消彼长的“跷跷板”关系。哪三项?滚动阻力、耐磨性、抓地力。
滚动阻力越小,车辆越省油(电);耐磨性越高,轮胎寿命越长;抓地力越强,操控性和安全性越好。但问题是——这三项性能往往不能同时出色。你要滚阻低了,耐磨就不够;你要抓地更强,滚阻就会上升。越是极限工况,这种矛盾越突出,特别是在电动商用车这个“高负荷、高强度”的场景里。
也正因如此,真正要解决电动商用车轮胎的“三高困境”,不是简单靠调个配方、换种结构就能完成,而必须从更底层的材料系统上做文章。
郑强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精准、又通俗的说法。他在演讲时说:“无论是你的X,还是悬架技术,这里面最窍门的就是怎么把通用的橡胶适应三大变化:高重量、高磨损、高扭矩。关键不在橡胶本身,而在它的微观界面。界面的剥离、脱层、损耗、渗漏,这才是电动汽车轮胎最核心的know-how。”
这背后,是一个系统性技术挑战。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拥有专业化正向研制体系的轮胎企业,中策橡胶构建起面向电卡轮胎的系统级技术方案:“X技术系统”。它包含三大子系统:X碳极、X玄甲和X造艺。
X碳极,主攻材料层面,突破了增强复合材料这一关键瓶颈,在设备、工艺、材料三端联动协同下,实现了耐磨性能提升50%、河流状磨损降低80%、操控性能提升15%、子口故障率下降50%、肩部磨损降低60%等多项全球领先指标;

(耐磨性能提升50%)

(子口故障率下降50%)

(肩部磨损降低60%)

X玄甲,从结构层面入手,优化胎圈、骨架、胎冠的刚性与箍紧力,提升钢丝安全倍数,有效解决复杂路况下的结构性疲劳问题;
X造艺,则深入制造环节,通过大幅提升蒸汽硫化压力,提高橡胶致密度,最终带来更好的耐磨性与热稳定性。
中策橡胶能够打出这样一个完整的技术组合拳,背后是它一贯的技术路线选择:长期主义、体系化研发。沈金荣董事长在发布会上也特别提到,中策坚持“产品第一”,坚持“最先进的技术、最新的材料、最好的装备、最低的能耗,最适应市场的产品这“五最战略”。
根据我们了解,“X技术系统”的落地,是中策橡胶与多所国内顶尖高校联合研发的成果,共计开展110多个校企合作项目,取得了195项专利。
根据中策橡胶介绍,经过超过2000次试验验证,“X技术系统”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并完成多家主流电动重卡企业的车型适配,技术反馈超过预期。

回到发布会开头那一幕。郑强讲完那句“中国策划”的那段话,全场响起了掌声。但实际上,他真正想强调的,并不是名字的巧合,而是中策这家公司身上那种“为中国橡胶产业布局”的笃定与担当。
这场发布会,技术是骨架,产品是落点,但更重要的,是让行业看到了轮胎企业在电动化时代中的主动出击。如果电动化真的是中国商用车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那这个时代确实需要一家中国轮胎企业站出来,先于时代,领潮未来。
这一次我们看到,中策橡胶已经行动起来了。

评论
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