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坤、聚盟、商桥头等舱、兴满、融满……大票零担整合模式创新大乱斗,新能源策略是工具,还是门面?

盲鱼2025-06-24
大票零担讲整合讲了十年,新能源真是那个“新故事”吗?

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杨宏远
大票零担又一次站到了“整合”的门口。
从今年初开始,新一轮整合动作密集出现:融辉落地“平台+专线”模式,商桥头等舱提出“干线直发”模式,兴满物流提出“新枢纽、新链接、新视野”,最近又冒出一个“融满”。
模式不同,逻辑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悄然浮现:这些模式创新中,几乎都植入了“新能源”。
德坤发布“多能源运力矩阵”,要建LNG-1500公里省际骨干网、甲醇-600公里区域直达网、氢能零碳线路网;商桥头等舱起步时就把新能源作为战略基因的一部分;兴满物流也计划引入新能源车辆,将其纳入同城提派服务与“增值服务”体系;据电动物流世界了解,聚盟虽未公开动作,但内部已设立新能源事业部,开始组织资源。

新能源,成了大票零担平台讲“新故事”的标配。问题是:这个故事,真的新吗?
大票零担的“整合叙事”已经讲了十年,平台一批接一批,最后都难逃流量瓶颈、资源撕扯、模式失速的宿命。这一次扎堆讲新能源,是商业模式真的发生了转变,还是只是给“整合”换了张更新的面孔?
这篇文章,试图从平台对新能源的种种举措里,找出背后的真实动因:新能源,到底是入口,还是借口?

一、新能源是平台重构提派成本的起点

“大票零担+新能源”,从模式创新的角度看,当然可以讲成一场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多能源协同、绿色供应链、平台重构运力组织模式……
但落到务实层面,真正能先动起来的,几乎都是两端提派这块最沉的成本。
据电动物流世界了解,目前几家大票零担平台所计划或已上线的新能源车,主要集中在轻卡车型,跑的不是干线,而是提货、派送、短倒等短途场景。目的也很直接:通过模式创新和新技术应用,降低两端提派成本。
平台存在的前提,是能创造实际价值。但过去几年,大票零担平台做了不少整合尝试,降本效果却有限,两端提派成本占据整条物流链条40%左右,却始终是“动不了”的成本项。
配送密度低、计划性差,是专线末端的普遍难题。没有规模效应,就没有效率,也就难以降本增效。
几年前就有蓝桥“拼车宝”、拼拼车等尝试做“专线共配”,如今这些方案重新被搬上台面,新能源车成为试点的底层载体。拼拼车创始人程辉对电动物流世界提到,共提共派是整盘棋,看上去动的只是两端,其实是需要整合运营体系去配合。
从理论上说,掌握资源、具备组织力的平台,确实更适合去推动“专线共配”。最理想的状态,是平台通过定点发车、区域共配的方式,提高末端配送密度,把城市划网格,电车集中拉货、统一出发,司机是平台雇的,调度和订单也由平台统一管理。这不仅是配送方式的调整,更是服务半径、资源配置、履约能力的全面重构。
新能源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入口角色,帮助平台从原本的撮合型平台,逐步介入到实际运营中。但如果真的要把这套机制跑通,平台就不能只停留在车辆调度层面,还需要补上金融、保险、运营管理等一整套“围绕新能源车的解决方案”。否则,车是电的、网是散的、钱是别人的,这本账根本算不过来。
也正因为如此,“专线共配”看起来像是一种模式机会,实则对平台是一次能力大考,既考资源组织力,也考自身对重运营、重资产场景的承压能力。

二、整盘棋的试验田,讲新能源,也是讲姿态

新能源,正成为这轮大票零担平台博弈中的“共识动作”。
过去一年,大票零担平台的整合节奏明显加快,融辉、商桥头等舱、兴满、融满接连落子,不同路径的“平台+专线”模式集中亮相。它们所面对的挑战并不相同,但新能源几乎成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
在新能源这件事上,各家平台的策略并不完全一致。据电动物流世界了解,德坤目前提出的“多能源运力矩阵”更多作为中长期方向进行布局,内部人士透露,其干线主力仍以LNG和油车为主,新能源车辆更多用于部分线路的验证与资源储备。而其在3、4月份提出的“千台甲醇增程车”计划,也主要依托合作和租赁进行推进。
兴满物流则是在业务调整中逐步引入新能源。一方面,配合地方政府的绿色交通试点,争取政策资源;另一方面,将新能源轻卡纳入同城提派场景,干线部分则尝试在500公里以内使用新能源牵引车。新能源在兴满物流内部,被划入“增值服务”体系,不作为主产品线推进,更像是一次对未来场景的提前演练。
刚刚露面的“融满”平台,也值得关注。据目前披露的信息,融满正在搭建一张“AC网络”:A网承担主干运力,C网侧重数智化交付与末端共配,力图打造一张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物流网络。在其描绘的“智能配载、动态路径规划、全程可视”的系统中,新能源车很可能是实现定点发车、区域集配的底层载体。虽然平台并未明确强调新能源,但从其技术架构与运作方式来看,留出了新能源进入的空间。
这种“讲新能源”的趋势,并不意味着所有平台都已准备好落地执行。更多时候,它也代表了一种竞争姿态:在这个商业模式快速演化、平台故事密集冒出的窗口期,谁都不愿被看作是落后者,新能源成了必须提前布下的选项。

尤其是在价格极度内卷的当下,华南、山东等地部分线路价格甚至低至“几分钱一吨货”的水平,新能源也具备了现实意义上的“对冲价值”:它未必能构成优势,但可以提供一个新的变量。
新能源能不能成为大票零担整合的突破点?说实话,它解决不了密度、不能优化决策,也不可能自然带来信任。但它的出现,让平台第一次可以有理由去组织运力、派单甚至自建团队,而不是一直游走在信息中间。
新能源不是答案,它只是让平台有了重新组织末端、重构流程的契机。这才是它在“大票零担整合史”里真正的意义——它让老故事可以重讲一遍。
新能源车省得了油钱,但省不下调度的混乱、网点的分散和效率的低下。平台想借新能源重构商业模式,说到底,不是要做几台车的生意,而是得真下场,把最难跑的那几公里跑明白。

评论
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