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电动化不仅是工具层面的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生态重构,它意味着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深入到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推动着产业内各方力量的深度融合。
电动卡车产业链的构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零部件供应,而是涵盖了电池、电驱动系统、充电设施等多元化的产业领域。
产业链重构推动了产业利益的重新分配。过去,传统车企占据产业链的主导地位;而现在,动力电池、充电桩、自动驾驶等技术提供商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与此同时,电动化产业生态也从原本封闭的“垂直”发展模式,逐步向更加开放、平台化的方向发展。电动卡车不再是某一企业单打独斗的成果,而是多个企业和技术供应商共同推动的产业平台。车企、动力电池企业、充电设施提供商甚至是物流巨头,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电动化驱动下的供应链新格局
随着电动化进程的加速,供应链结构正经历深刻的变革。传统燃油车的零部件逐步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电池、电驱动系统及充电设施等全新产业链条。为了支持电动卡车的供应链延伸更长,充电桩上游供应链的出现构建了新的供应链生态。
1.1 电动化驱动“新供应链”出现
1)传统零部件的替代与简化
燃油卡车复杂的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变速器和排气系统,正被电动机、逆变器和电池所替代。电动机本身结构简单,极大地减少了传统发动机中的多个零部件,如活塞、曲轴、燃油泵等。与此同时,燃油系统和排气系统的完全消失,进一步简化了冷却系统和传统机械部件的设计。
根据测算,相比传统燃油卡车,电动卡车的零部件数量整体可减少30%至50%。这种简化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还提升了车辆的可靠性和维护便利性,为产业链的重新构建提供了支撑。
2)轻量化的技术诉求
在集卡、快递、快运等领域,以及针对特定运输需求的上游货主场景中,电动卡车的核心技术诉求之一便是轻量化。
与传统燃油卡车普遍使用钢材车架不同,电动卡车更倾向于采用轻质铝合金或复合材料,显著减轻车体重量。同时,铝合金轮毂和高强度复合材料悬挂部件已成为标配,部分车型甚至通过空气悬挂系统替代传统钢制悬挂,进一步优化车身的轻量化。此外,车内的座椅、仪表盘和内饰材料也采用轻质塑料和复合材料,以减轻整车重量。
电池组通常是电动卡车中最重的部分,尤其是锂电池,因此,研发更轻的电池技术显得尤为关键。例如,固态电池相比传统液态电池能够大幅降低重量,而轻量化的电池包外壳设计也是有效的减重方案之一。
3)载重需求与技术配套
虽然电动卡车的轻量化设计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一些大宗物料运输场景中(如沙石料等),载重需求依然是一个重要技术挑战。
这类车辆通常需要在普通底盘设计上增加双层大梁和加固型板簧,轮辋也常常更换为钢圈,以适应高负载要求。同时,为了满足大功率需求,电动重卡需要配备更大功率的电池和电机系统,以确保在高负载环境下的正常运行。
1.2 新供应链格局下的代表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动力电池企业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卡车的动力来源是电池而非燃料,其核心“三电”系统包括动力电池、电动机和电控系统。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技术壁垒和成本占比最高,电池系统约占动力系统成本的75%,而动力系统整体占整车成本的50%以上。
随着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主导力量,使得动力电池企业成为“新供应链”的典型代表。
1)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商用车领域,配套车企主要为一汽解放、陕汽集团、吉利远程、奇瑞汽车、宇通集团、中国重汽、三一集团等车企。
2024年,宁德时代在新能源重卡领域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和换电运营投入。2024年11月25日,宁德时代天行重型商用车电池系列发布,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宁德时代天行重型商用车电池共推出四个版本:超充版、长寿命版、长续航版以及高强度版(工程机械专用)。天性系列电池在续航里程、补能速度、安全标准等多方面均实现突破。
宁德时代天行系列电池长续航版性能介绍,来源:宁德时代
2)亿纬锂能
2016年,亿纬锂能开始进行商用车电池业务布局,主要配套车企有吉利远程、三一集团、福田汽车、瑞驰等车企。2024年5月9日,亿纬锂能2024年发布了应用于重卡等商用车领域的电池产品——“开源电池”。
在超充技术方面,开源电池从电池到系统进行了全方位技术升级。在电芯层级,通过电极和电解液材料体系革新,实现超低内阻,提升充电速度和能量效率;在系统层级,基于行业首创的商用车电池系统顶底液冷方案,实现商用车领域首个4C&15min充电(10%~80%)指标,快充性能提升100%。
3)弗迪电池
弗迪电池是比亚迪旗下的动力电池品牌。比亚迪不仅在电动汽车领域表现突出,其电池技术也在商用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弗迪电池配套车企主要有徐工集团、中国重汽、江淮汽车、东风商用车等。针对重卡领域,其推出的充换一体的刀片电池包,带电量覆盖200kWh~400kWh,具备超长循环寿命。
4)瑞浦兰钧
瑞浦兰钧配套的商用车车企主要有吉利远程、徐工集团、三一集团、陕汽集团等。针对商用车多场景差异化需求特征,瑞浦兰钧推出了“BIG BANK”商用车电池系统。该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超过210Wh/kg,主推500kWh系统可支持重卡车型续航里程突破500km。
5)国轩高科
国轩高科配套的商用车车企吉利远程、奇瑞汽车等车企。2024年8月,国轩高科推出了混动重卡标准箱产品——G刻电池,覆盖重卡、装载机、矿卡、搅拌车等作业场景。
二、主机厂竞争的新格局与场景定制化创新
电动化浪潮下,商用车主机厂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了不同类型主机厂的创新模式与竞争战略。
2.1 中重卡与轻卡市场的差异化竞争
从商流端出发,生产制造+销售前端的物流车辆以重卡为主;销售后端+零售配送的物流车辆以中轻卡为主。
轻卡市场:主要面向个体司机和小型运营商,服务属性多集中于城配。很多轻卡车辆的产能并非直接为生产服务,而是更侧重于配送和短途运输。
中重卡市场:主要面向大型物流车队企业,客户群体更加注重运输效率、作业能力与综合作业成本。中重卡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承载能力和长途运输能力,还需优化能源利用效率。由于其应用场景包括长途干线运输、工程物流等,电动中重卡在性能上的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在续航、充电设施的配套和高负载能力方面。
2.2 主机厂竞争格局演变
随着电动化的推进,商用车主机厂的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发展。商用车主机厂参与方主要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传统车企,例如一汽解放、中国重汽、福田、陕汽、东风等传统头部主机厂。这些企业在燃油重卡领域已经占据一席之地,并已布局电动卡车。它们的优势在于多年积累的品牌影响力、研发能力以及成熟的生产体系,但转型电动化的速度和适应性也面临挑战。
第二类是跨界车企,如吉利远程、北汽、比亚迪、特斯拉等。跨界车企凭借在乘用车领域的成功经验,迅速向商用车领域进军。这些企业凭借研发实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在电动卡车领域快速获得市场份额,且较早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的方向上布局。
第三类是工程机械转型企业,如三一、徐工等工程机械企业。他们借助其在重型装备领域的技术积累,扩展至新能源重卡和工程物流车领域。这些企业在重型设备的制造上具有技术优势,能够较好地适应新能源重卡的技术要求,并实现高效生产。
第四类是造车新势力,包括深向科技(DeepWay)、速豹、零一、载合等。他们大多数采用轻资产模式,与传统二线整车厂合作,从0到1进行量产。新兴势力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突破,在市场中快速崭露头角,且具有灵活的市场适应能力。
这一市场剧变中,传统车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市场的洗牌不可避免。部分传统车企可能逐步退出,然而在新兴势力中,具备技术优势和创新模式的佼佼者有望脱颖而出。
2.3 场景造车的兴起和定制化创新
1)场景造车趋势兴起
场景造车是电动卡车行业的一大趋势,它的兴起不仅大幅缩短了车辆生产周期,也为车企提供了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定制化生产的机会。与传统的“大众化”车型设计不同,场景造车强调根据具体运输场景的需求来设计车辆,从而实现个性化和高效化。
场景化设计的优势:不同物流场景对车辆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城市配送强调车身尺寸的适配性与充电便利性,而长途运输则更注重电池续航能力和负载能力。针对不同场景进行定制化设计,电动卡车能够在实际运营中获得更高效的作业表现。
产业链协同与创新:场景造车不仅仅是针对车辆单一功能的优化,而是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和电动化的深度融合,形成一个综合生态系统。物流巨头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大数据资源和实际场景需求,探索自有场景定义的电动卡车,以应对未来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场景化设计的推动下,电动卡车不再只是简单的运输工具,而是与应用场景深度耦合的生产要素。司机、车辆、充电设施和物流流程的有效协同,成为提升物流系统整体效率的关键。
2)场景造车的代表性企业
①非一科技
非一科技定位是物流行业电动货车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除了全场景电动货车定制,其还提供包括补能、智能化管理、保险、维保等整套解决方案。非一科技的创始团队来自快递快运、主机厂,场景理解能力很强。
非一科技4×2纯电重卡牵引车
②远程新能源商用车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是吉利商用车旗下的品牌,远程汽车已完成了对重卡、轻卡、小微卡、LCV与客车五大产品线的布局。
远程新能源轻卡
③速豹科技
速豹科技成立于2022年,是由清华汽车工程系、德国大陆集团高管团队创立的新能源商用车整车企业,专注于新能源中重卡领域的通用底盘技术,其产品主要面向中短途运输市场。
速豹黑金刚智能电动重卡
④DeepWay
DeepWay 成立于2020年,由百度和狮桥合资而成,是一家正向设计研发车辆以充分发挥电驱优势的造车新势力企业。DeepWay的产品专注于长途干线物流,其总计交付量已经达到2000-3000台。
⑤载合卡车
载合卡车成立于2022年,由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与苏州高铁新城共同孵化,深耕卡车整车和新技术开发及量产,掌握整车产品设计、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和轻量化核心技术。
载合卡车Z410系列电动牵引车
⑥零一汽车
零一汽车成立于2022年,由前图森未来联合创始人黄泽铧与前三一重卡总经理张红松共同发起。2024年5月,零一汽车正式发布“小满”和“惊蛰”两款新能源重卡产品。
⑦智御维科
智御维科成立于2023年8月,由清华大学李克强院士团队联合产业头部企业共同发起,专注于为公路物流运输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目前主要聚焦大宗货运倒短场景。
三、卡车经销商的功能变化和客户群体转移
电动卡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卡车经销商角色的深刻变化。随着电动卡车市场渗透率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传统卡车经销商的职能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车辆销售,而是向更加综合化、服务化的方向转型。
3.1 从销售到综合服务提供商
在电动卡车发展的初期阶段,市场规模较小,车辆主要通过直销模式出售给示范性企业。这个阶段的市场需求相对单一,直销模式可以有效满足个别企业的需求。然而,随着电动卡车市场渗透率的逐步提升,单一的直销模式逐渐显示出不足,渠道拓展成为卡车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此时,经销商的作用开始凸显。传统的主机厂依靠其强大的渠道网络,在车辆销售之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服务体系的建设上。随着销售量的增加,经销商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单纯的车辆销售商转型为综合服务提供商。经销商不仅需要提供车辆销售,还要提供车队管理、充电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车辆租赁、定期保养和维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
此外,经销商还需在营销、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以适应客户的不同需求。电动卡车的使用环境复杂,涉及到多方协作和资源整合,因此经销商需要具有更强的服务能力和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客户能够得到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和保障。
3.2 客户群体的转变:从个体司机到大型物流企业
传统的经销商主要服务于个体司机或小型运营商,但随着电动卡车需求的变化,客户群体逐渐向大型物流企业、车队运营商等企业客户转变。相比个体客户,企业客户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并且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更高。
这一转变要求经销商不仅要面对复杂的企业客户需求,还需整合各方资源,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企业客户往往关注整体运输效率、车队管理和成本控制,因此经销商需要在车辆销售之外,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运营管理以及售后服务,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
例如,车队运营商可能需要更高效的车辆调度、充电设施规划、维修保养等多方面的配套服务,这都要求经销商具备更强的服务能力和系统化的运营支持。
3.3 经销商转型的多样化路径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一些经销商正在积极转型为新能源物流车队运营商、资产运营商等新角色。通过转型为车队管理、运营和维护的综合服务提供商,经销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例如,某些经销商已经开始提供车辆租赁服务,以满足不同规模客户的需求。相比直接销售,租赁业务不仅降低了客户的购车门槛,还可以通过长期合同获取稳定的收益。
此外,部分经销商还开始涉足能源领域,通过建设充电站和提供能源补给服务,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范围。这种转型不仅帮助经销商扩大了市场份额,还加强了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通过提供充电服务、能源补给、车辆维修等一系列增值服务,经销商可以有效提高客户的依赖性,确保客户在整个电动卡车生命周期中的需求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