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蒋晶
今年新能源重卡有多火?这么说吧,7月份每天就有500辆投入到实际使用中。
2025年7月,新能源重卡市场以1.62万辆的销量创下单月历史新高,环比增长10%,同比激增185%。这意味着每天有超过500辆新能源重卡驶入中国的物流干线、矿山和港口。
更值得关注的是,3月以来市场已连续五个月销量破万,6-7月平均销量达1.55万辆。这昭示着新能源重卡正从政策试验田驶入规模化商用时代。
上海单月新增超3000辆,占全国总量近两成。四川、山西、山东的新能源重卡也正攀爬着西南山区与华北平原。全国已有28个省级行政区销量破百辆,上海、四川、河北三地累计销量均超7000辆,上海更以1.6万辆的规模形成断层领先。
新能源重卡不再是星星之火,而是燎原之势。
一、以旧换新点燃市场
2025年二季度起,各省货车以旧换新细则密集落地。以上海为例,新能源重卡补贴封顶28万元的政策如同一针强心剂。政策实施仅三个月,上海单月销量便突破3000辆。政策杠杆效应可见一斑。
在河南,新能源重卡可享高速通行打折优惠,传统柴油车却被限行政策挤压至边缘。政策组合拳下,市场响应速度远超预期:今年1-7月新能源重卡月均销量突破1万辆,较去年增长近三倍。
政策驱动正悄然转化为市场自觉。油气价格剪刀差持续扩大,使得电动重卡每公里运营成本仅为柴油车的三分之一。西南某物流公司算过一笔账:一辆年行驶10万公里的电动重卡,仅燃料费就能省下20万元。
当经济账本上的数字足够醒目,市场驱动便有了立足之地。政策先导为市场铺轨,而市场内生动力正推动列车加速。
二、车企排位赛重启
徐工以2731辆的业绩登顶7月销冠,其工程机械背景赋予的大宗客户开发能力功不可没。但紧随其后的解放、三一与陕汽已形成2000辆俱乐部。
可见,传统车企正在新能源赛道复刻其燃油时代的统治力。解放、重汽、陕汽、东风等企业从2024下半年开始强势发力,前十基本已经被这些攻略。
市场格局正剧烈洗牌。2024年徐工与三一还稳居行业前二,如今解放已强势跻身三甲。更值得玩味的是,7月销量前十企业中传统车企占据七席,且TOP7全部突破千辆大关。
当跨界品牌与新势力还在为金融杠杆收缩而焦虑时,传统车企已用渠道网络和服务体系筑起护城河。这场排位赛的终局或许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新能源重卡终将回归汽车产业的本质,即规模、渠道与服务。”
三、政策依赖与售后困境
政策补贴是把双刃剑。上海市场在28万元补贴刺激下爆发性增长,却也引发业内担忧,一旦2026年补贴退坡,市场是否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更严峻的是,价格战已使全行业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怪圈。某经销商负责人坦言:“现在不少品牌尤其是新势力在用融资款补贴每台车,这样的模式到底能撑多久。”
配套的短板同样触目惊心。截至2024年底,全国适配重卡的240kW以上充电桩仅11万台,占充电桩总量比例不足1%。当7月新增的1.62万辆重卡涌入市场,意味着每天需要新增50个重卡专用充电位。而实际建设速度不足三分之一。
在贵州某矿区,新购的电动矿卡因充电桩不足,被迫夜间排队充电,白天闲置。某物流公司经理抱怨:“买车有补贴,可建充电站得自己掏钱。”
同时,在车辆维修方面,不同于传统油车,新能源会修,能修的专业技术人员少,其次配件周期。并且维修成本是柴油机的2.3倍,且保险公司对三电系统拒保率高达35%
总的来说,新能源重卡市场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1-7月的销量印证了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成功,徐工、解放等头部企业的激烈角逐更彰显行业活力。上海单月3000辆、全国30省普及的盛况,昭示着电动重卡已突破区域限制走向全国。
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政策催生的繁荣转化为可持续生态。当补贴逐步退坡,唯有通过技术降本、基建完善比如重卡专用充电网络、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延续增长动能。与此同时,传统车企需将渠道优势转化为服务能力,新势力则要在智能化等细分领域构建壁垒。
一边是销量捷报频传,一边是亏损阴影笼罩;一边是政策红利释放,一边是补能焦虑蔓延,2025年新能源重卡市场注定在矛盾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