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蒋晶
7月18日,巴蜀物流集团与重汽成商200台成都V7-X新能源重卡交付仪式在成都举行。作为一次新能源重卡的大规模交付,这场仪式的规模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并不多见。
更值得关注的是,活动现场不仅完成了整车交付,还见证了巴蜀物流集团、重汽成商与宁德时代在100台底换重卡及充换电站上的战略合作落地。
放在近期行业的动向中来看,这场仪式并不孤立。
一边是巴蜀物流集团在新能源运力转型上的频繁动作,一边是重汽成商开始服务起一批新能源时代的新型运力企业,这两个现象背后是产业协同逻辑的重塑:一场看似常规的交车仪式,实则成为车企、物流平台与能源伙伴三方生态协同的缩影。
一、巴蜀物流集团:新能源转型不是成本,是入场券
从今年年初开始,巴蜀物流集团就频频在新能源领域释放动作:2月初,与时代骐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将在年内投放500台新一代底盘换电重卡;6月,集团首批新能源电车正式投入运营,率先部署在云贵川渝地区,并计划向西北、新疆等地拓展,服务普货、快递、大宗运输等关键业务场景;7月,又与爱众云鲲新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围绕智能充储网络建设、物流园区能源运营管理、光储充换一体化探索三大方向展开深入协同。
巴蜀物流集团董事长任益在接受电动物流世界采访时表示:“我们未来的目标,是让电动重卡占集团车辆总数的80%以上。”
从这一目标上可以看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路线的更新换代,更是一种面向未来运力形态的战略重构。在任益看来,新能源物流不是成本问题,而是入场门槛。支撑这一判断的,是三条被现实验证过的逻辑:
巴蜀物流集团董事长任益
首先,成本逻辑正在重塑。传统认知中,新能源重卡“购置贵、回本慢”,但这一观点正在被现实逐渐推翻。
第二,客户需求正倒逼车队转型。任益透露,目前客户已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却都不约而同指向新能源。
一方面,大型头部货主在履行2040年“零排放承诺”时,主动将运单向新能源车队倾斜,甚至可以接受3%-5%的绿色溢价;另一方面,部分成本敏感型客户在招标中明确提出“日均300公里以上+夜间谷电充电”的标准。
第三,运力要素正加速重构。相比传统燃油车队以“规模化调度”为核心能力,电动化大车队的管理逻辑完全不同,它更依赖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和能源-车辆-场站一体化的运力组织能力。
是否能动态匹配车辆电量与货量,是否能在换电站布局上协同能源伙伴,是否能在司机运营中合理排班充电……这类问题决定了一家车队能否真正跨过“电动化”的门槛。
在巴蜀物流集团看来,新能源不是一场单点技术革命,而是一场涉及运力结构、客户服务乃至组织模式的系统性重塑。也正因为如此,它不是成本问题,而是下一轮竞争的“入场券”。
二、重汽成商:从“造车”走向“运力解决方案”
有趣的是,在这场交付仪式上“现身”的不只是物流企业的转型路径,还有主机厂的角色重塑。
与巴蜀物流集团几乎同步,在新能源赛道上加速起跑的,还有本次交付的另一方:重汽成商。
近年来,这家传统商用车制造企业因新能源战略不断“出圈”,频繁出现在绿色运力企业的合作名单中。据电动物流世界了解,除了与巴蜀物流集团达成深度合作后,重汽成商近期还收获了另一家新型运力平台“超级运力”的订单。
这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新的趋势。服务像巴蜀物流集团、超级运力这样的新能源客户,不是简单地“卖车”,而是要围绕实际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从车辆选型、能源补给、数字运力协同,到售后维保、数据对接,全链路打通,形成“车-站-运力”一体化的交付闭环。
与巴蜀物流集团的合作中,重汽成商根据其典型运营需求,匹配底盘换电车型,确保运营效率与能源成本的双向平衡。同时,协同能源伙伴规划换电网络覆盖,整合第三方维保资源,并对接巴蜀物流集团自研的智慧车队管理系统,实现订单、车辆、电池、能源数据的集中调度。整个过程不仅仅是“把车交出去”,更是围绕一个新型运力系统的深度嵌入。
重汽成商总经理赵青在采访中对电动物流世界总结道,在新能源时代,主机厂的竞争力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服务、生态整合,技术是驱动力,服务是持久力,生态整合则是领导力的体现。
首先是技术力的重新定义。重汽成商正通过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推进新能源整车架构、电池热管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技术的迭代优化,以确保新能源车的可靠性与高强度运营能力。
其次是服务模式的进化。传统售后体系之外,重汽成商正向“运力保障”延伸,不再以车辆交付为终点,而是持续以数据和系统工具为抓手,为客户提供“可调度、可监控、可预判”的运力服务能力。
最后是生态协同能力的构建。电动物流的全新模式下,主机厂无法单打独斗。重汽成商正通过与能源企业、数字平台、金融服务商等多方协作,共建从“充换电网络”到“数字车队运营”的系统解决方案,以此嵌入客户的运营链条之中。
三、“车-站-运力”闭环正在成为主流共识
从“造车”到“解题”,从“买车”到“共建”,当新能源重卡驶入实际运营场景的深水区,产业上下游的角色边界也在被重塑。而贯穿其中的一条底层逻辑,正是围绕“车-站-运力”构建起一个稳定、高效、可持续的闭环系统。
这个系统里,“车”不再只是一个单独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嵌入式节点,承载着数据采集、能耗管理与智能调度的多重功能;“站”不只是充电或换电的补能基础设施,更是能源调度、路径规划、成本优化的物理支点;而“运力”,则从原本的“人+车”逐步演变为“平台+系统+数据”的复合体,讲究的已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多维协同。
对于像巴蜀物流集团这样的传统货运企业而言,这是一次组织逻辑与运营逻辑的同步升级;而对于重汽成商这样的主机厂而言,则意味着要用平台化、服务化的思维去重构与客户的连接方式。
这场交付不仅是200台新能源重卡的落地,更是一种新能源物流共识的浮现:要真正跑通新能源重卡的商业化场景,必须回到系统能力的建设上来——从车,到能源,再到运力组织,缺一不可。
而类似“巴蜀物流集团 + 重汽成商”这样的协同组合,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区域市场和应用场景中的可复制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