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禧供应链“零碳车队”发展实录:电动化时代,拼的是管理力和供应链能力

盲鱼2025-07-06
用重卡打价格战没意义,用电车重构车队行业新生态才是正路。

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杨宏远
笔者第一次“见到”新禧供应链,是在一条短视频里。视频拍得不长,但记忆点很强。一家物流企业,奖励业务最强的小伙伴一辆小米SU7,董事长亲自站台,氛围既隆重又有点“玩梗”的意思。
后来真正走进新禧供应链,笔者才发现,这家公司确实有点不一样。
员工平均年龄二十多岁,穿着统一的嫩绿色工装,在港口拖车集散的背景中格外醒目。同样醒目的还有他们的业务发展速度,过去两年,这家公司一边在业务上高速扩张,一边建起了大湾区首个“绿色零碳车队”。
换上电动集卡只是电动化转型的第一步,更大的挑战是车、人、电、站的一整套系统性重构。
这支“零碳车队”是怎么一步步打造出来的?新禧供应链是靠什么让一线司机和业务人员真正跑了起来?我们决定和这家公司聊聊,试着还原这个过程的底色。

一、从第一辆电车,到“零碳车队”成型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新禧供应链,是在2025年1月12日一场“零碳车队”发车仪式上。
当天,20台电动重卡集体亮相,配套的首座集疏港“零碳重卡超充站”也同步启用。政策单位到场支持,行业嘉宾集中亮相,一时间让更多人注意到:在深圳盐田,有一家车队在推动绿色运力落地。

但在盐田港的集卡圈里,新禧供应链这几年早就被看在眼里。
“我们公司过去每年都保持 50%以上增长。”新禧供应链董事长汪华对电动物流世界说道。2024年,新禧供应链完成了25万标准箱(TEU)的集装箱运输,2025年的目标是60万个TEU。
汪华身上有一种干劲,是那种你一见就能感觉到“人还没说话,精气神先到了”的类型。对新事物,他总是有股钻进去搞明白的冲劲,不是走马观花地试,而是一头扎进去研究、调试、复盘,要跑通为止。这股劲头,也正是新禧供应链这几年快速扩张的底气之一。
电动化,是这条增长曲线中的关键一环。电车带来的,不只是成本优化。更强的驾驶舒适性、更低的碳排放,也正逐渐转化为新禧供应链的客户溢价与品牌势能。
早在 2024 年 7 月,新禧供应链就开始测试引入第一批电动重卡。更重要的是,他们同步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深圳横岗的首座超充站,就是专为重卡设计的,目前已建成 11 个充电桩,日常服务五六十台车,仍有富余空间。
“这不是一个试点项目。”汪华说。仅在横岗建站一项上,前期投入就超过700万元。如果算上整车采购、配套系统和运营准备,整体投入已超1200万元。“这是战略层面的决策。我们知道它需要投入,但这是行业趋势,值得提前布局。”
这种投入节奏,也符合新禧供应链一贯的行事作风:行动迅速。汪华提到,新禧供应链的营销团队被称为“铁军”,他们在市场上称得上是“无孔不入”。

二、电动化这件事值不值?

新禧供应链是一家有冲劲的公司,但在转型路径上,并不激进。
“从商业模式角度看,我如果投入了,就一定要能达到预期回报。”汪华说,“赔钱赚吆喝,我肯定不干。”这句话,准确体现了他们在电动化这件事上的态度:稳中有策,算清账本。
电动重卡的门槛并不低。一台电车的购置成本往往是油车的两倍,而车辆和电池的技术更新又非常快,不少企业因此选择观望。
“今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点。”他说。“我们本来就计划今年上100台电动重卡,这一批车的实际盈亏、单车盈利、站点补能效率,基本都在我们预期之内。”
汪华有17年的集卡运输经验,账算得很清楚,也不会轻易被某种风口迷惑。他认为现在入局,既不是太早冒进,也不至于错失红利,正好。

汪华把现在这个阶段称作“享受红利的窗口期”,他认为,当电车渗透率达到50%时,行业的定价体系就可能从油车逻辑转向电车逻辑,到那时,规则会随之改变。
汪华坦言自己也会担心技术的快速迭代,但他更清楚,如果一味观望,等所有不确定性都消除,那恐怕永远也轮不到自己了。
新禧供应链选择的是“小步快跑”的方式,一边上车,一边配站,先覆盖自己熟悉的线路和场景,跑通一批,再扩一批。
比如他们计划在大湾区建设 26 座超充站,但目前只启动了第 1 座。这座站已经可以满足现有五六十台车的充电需求。在汪华看来,这种方式能确保资源不浪费、节奏不失控,也让管理经验有足够时间沉淀。
但是汪华很反对利用电动重卡的经济性去打价格战这件事,他认为,早下场的企业已经利用这个机会完善自己的服务、内部的管理。
当然,他也很清楚:电动化不是“谁先买车,谁就赢”。更关键的是能不能跑通模型,能不能把红利留在体系里,而不是消耗在低价竞争中。
“行业已经很脆弱了”,汪华说,“十几年来价格年年往下压,水分都挤干了。”如果在这个时候再用电动重卡的低成本去打价格战,不仅无意义,还会破坏刚刚开始建立的行业信任与服务体系。
“客户在乎的不是你便宜五十块一百块,而是你靠不靠谱,你能不能长期干下去。”汪华说,“拼的不是一时的报价,而是背后有没有一个成熟、稳定的团队支撑。”

三、电动化时代,拼的是管理力和供应链能力

电车一定比油车省钱吗?不一定。
在新禧供应链的账本里,充电时间控制在晚上12点到早上8点的谷电时段,电价比白天便宜一半以上,那整个电耗成本就可以做到油车的一半。“但如果你乱充,白天高峰充,成本就上去了。”汪华说,“电动重卡不是天然省钱,它对管理能力的要求,反而比油车更高。”
“以前跑油车,两台车一买,哪儿都能加油,临时接个订单也能凑合干。”汪华说,“但电车不一样,它对运营计划、节奏控制、场站选择、司机调度,要求都高得多。”如果把车派出去前,订单没匹配好、充电没计划好、司机临时调整不上,轻则亏一趟,重则整套体系乱了节奏。
新禧供应链现在的管理做得很细,订单系统会优先排给电车,司机也做了筛选,大多是之前测试过的老司机,路线熟、心里有数,能跑谷电就跑谷电,能减少空驶就减少空驶。
这几年新禧供应链也在持续打磨管理体系,从2019年就开始导入阿米巴模式,现在形成了一整套“订单—车辆—司机—补能”闭环的调度方案。不是一套模板打天下,而是根据线路、客户、司机属性做差异化配置。
比如哪些场景适合电车、哪些线路桩位稳定、哪个司机适合配哪辆车,做得越细,效率越高。新禧供应链也在靠数据化手段优化站点筛选,但目前还在持续打磨。
除了运营管理,电动化对企业的“供应链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你能不能提前集采电车、锁定更稳定的资源?你有没有谈判能力拿到低价电?这背后是体量和体系决定的。不是买几台电车就能解决,而是能不能跑得动一套完整模型。
这正是电动重卡的门槛所在:它不光考验财力,更考验体系能力。
“买电车之前,你得先想清楚:你的订单能不能稳定?你的场站是自建还是依托别人?调度系统跟得上吗?你能不能确保司机在对的时间、进对的桩、充对的电?”
在汪华看来,过去物流行业可以靠某一两个“长板”打天下,比如价格低、司机熟路线、揽单能力强;但在电动化时代,拼的是有没有“短板”。

评论
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