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点到规模化,快递快运场景是不是电动化的“甜蜜陷阱”?

盲鱼2025-08-04
这是一个电动化潜力巨大的场景,却也有着最现实的门槛。

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杨宏远
三个月前,电动物流世界曾判断:快递快运、区域网和大票零担三大物流场景的电动化节奏正在分化。对快递快运而言,真正的难点不在场景本身,而在中长途续航和补能体系能否跑通。
但我们也注意到,各类企业的兴趣正在快速升温,电动化的窗口期正在打开。
进展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一些,而且几乎是以“贴身肉搏”的态势推进。
前段时间我们了解到,启源芯动力正在推动长沙至广州线路的换电网络建设,主要服务于零担快运业务,预计将在8月底正式完工。
7月22日,骐骥换电宣布江西省内12座换电站同步开工,选址精准,沿着华东通往华南的主干线路展开,覆盖安能、“三通一达”等头部客户,明显是奔着快递快运场景去的。
主机厂也没有停下脚步,6月28日,三一重卡发布快递干线专用电动牵引车江山SE636,京东物流、顺丰速运同步签署试用协议并完成首批发车。目前,包括非一、载合、远程等在内,已有多家车企针对快递快运场景推出定制化车型。
7月25日,电动物流世界在申通总部举办了物流场景电动化论坛,这是一场信息浓度很高的闭门交流,快递快运场景的电动化成了讨论最密集、争议最多的话题之一。大家都在看这个场景,问题是:快递快运电动化,真的能走得通吗?怎么走?谁来走?还有哪些问题卡在半道上?

一、快递快运场景的电动化为何备受关注?

快递快运之所以成为当下电动化热度最高的公路场景之一,根本原因在于它“足够典型、足够集中”。
这是一个在运营上已经高度标准化、数字化的场景:线路固定、频次高、强组织,是电动重卡“跑得起来、跑得稳”的理想场地。更关键的是,它天然具备放大效应,续航、能耗、可靠性、补能效率这些新能源重卡的核心指标,都会在快递快运的高频调度中被清晰地验证出来。
快递快运场景集聚了申通、中通、京东物流、极兔、德邦等一批头部上市公司,这些企业具备完整的车队组织能力,线路掌控力强,且普遍对品牌、效率和成本有明确诉求。对主机厂、电池厂和补能运营商而言,这既是一个可以实现快速放量的真实场景,也是品牌破圈、打造行业标杆的窗口。
今年4月,申通在长三角启动了电动重卡的批量运营,形成了首个具有成规模特征的快递新能源干线样本。

(申通快递定制的非一电动重卡)

7月25日的物流场景电动化论坛上,申通快递车辆研究专家王章涛分享了他们的实际测算数据:以上海到金华线路为例,传统燃油车每公里能耗成本在1.7元左右,而电动重卡的能耗成本可控制在0.7元到0.8元之间,光能耗一项就节省近0.9元。同时,综合考虑电池折旧、保险、维保等因素,电车在这条线路上的总运营成本大致可降低到每公里0.4元。
申通的计划是:先跑通长三角区域,接下来逐步向珠三角、长江中游、京津冀、成渝贵等区域复制。
这些区域普遍具备三个条件:线路密集、路程适中、场地资源集中。例如上海到杭州、成都到重庆、武汉到长沙,三四百公里的中短途干线,每天凌晨准点发车,往返工况稳定,几乎就是为新能源车量身定制的应用场景。

二、快递快运场景的电动化向前一步,还差多少续航?

但快递快运的电动化落地,并非没有门槛。其中一个绕不开的现实难题,就是续航。
王章涛在活动现场直言,申通选择在部分线路上启用电动重卡的契机之一,就是主流车型的续航能力的提升。他指出,目前市面上主流电动重卡已能稳定达到400至500公里续航,月运营里程也能突破1万公里,这为快递行业首次具备了上电车的基础。
不过,目前主流的电动重卡车型只够覆盖部分线路。据申通测算,这类“黄金工况”下的适配线路,在其整体运输网络中占比仅10%-15%。想要把比例进一步做大,仅靠调度优化并不现实,真正能带来变化的,是技术进步,尤其是电池技术的突破。
在互动环节,王章涛也透露,申通正在与主机厂、电池厂密切沟通,探索“超级续航版”电动重卡的可能性,如果说电量可以做到950度,续航能突破700公里,这样的话电动重卡在快递快运场景的应用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了。”
以快递运输为例,车辆通常在凌晨发车,一路运行约10小时,到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才需要补能。此时正处于平电或谷电时段,补能成本较低。
如果采用长续航电动重卡叠加换电方案,首次换电后可继续行驶约700公里,再跑10小时,抵达晚上八九点,车辆可进行第二次换电,继续行驶10个小时后的补能,又能赶上谷电时段。由此通过两次换电,总行驶距离可达2100公里。既保障了运营效率,也有效控制了能耗成本,具备在快递场景中的实际可行性。
当然,这种方案目前仍在设想阶段,其落地的关键依然是电池技术能否持续突破。

在7月30日晚的宁德时代财报电话会上,宁德时代有关负责人在回答关于固态电池相关提问时回应称,目前市场上很多在研发的固态电池产品其实是半固态电池,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目前处于行业领先,已经有很好的进展。
但另一方面,上述负责人表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很复杂,要考虑到成本和供应链成熟度等因素。其中,供应链成熟需要3年以上周期。宁德时代预计2027年小规模量产固态电池,2030年前后有望更大的规模化生产。
就在几天前,电动物流世界与零一汽车创始人兼CEO黄泽铧交流时,他坦言,以当前技术水平,确实还无法打造出行业所期待的那种长续航车型。
也就是说,在固态电池尚未面世的当下,要把电车开上更长距离的干线,就必须进一步讨论,在现有电池能力下,怎样通过换电、超充等体系化的补能方式,实现电动重卡在更长距离的干线上的应用。这也是论坛上大家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三、没有办法的办法:在续航焦虑面前,各有各的解法

电池技术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之前,行业正在探索一套“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论坛现场,大家讨论最多的,是两种思路:兆瓦级超充和重卡换电。
“超充”已成为2025年重卡电动化的热词。华为、比亚迪、盛弘、科大、特来电等玩家正加速入局。其中,非一科技联合弗迪电池的2C超充电池与兆瓦级充电桩方案已率先落地。此前,电动物流世界在中通快递分拨中心的实测数据显示,该方案可让电动重卡在短短12分钟内补满80%电量。

(非一科技兆瓦级超充场站图)

然而,这条技术路径在快递快运场景中,却不一定能解决难题。问题不在于充电技术本身,而在于快递运营节奏的刚性。
当前,700公里以上的干线运输多采用“双驾”模式,即两名司机轮换驾驶,中途不停,只在换人时短暂停留几分钟。即便兆瓦级超充能把充电时间压缩到十几分钟,也很难嵌入这样的运营节奏中。
因此,电动物流世界曾提出一个设想:800公里或许是干线电动化的“黄金距离”。这类线路不像极速快线那样必须踩点抵达,更常见的运营模式是“前一晚发车、次晨到站”。快递干线车辆大多在凌晨发车,凌晨0点到6点集中卸货和分拣,只要在这个窗口内抵达,不管是凌晨2点还是4点,并无实质差异。这段“时效冗余”,给了电动车型一定的补能缓冲空间。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兆瓦级超充设施还远远不够。巴蜀物流集团副总经理任帅在现场直言:“超充推出也有段时间了,但你在路上几乎看不到兆瓦超充桩,现在基本还是靠慢充。”他回忆巴蜀物流第一次试跑电动重卡的经历,“我们从上海开回成都,用了三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充电上。”最终,巴蜀物流在成都至川渝、成都至武汉等区域干线上,还是选择了换电路线。
换电是另一备受关注的技术路径,尤其骐骥换电的布局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骐骥换电在华东—华南主干线路上,正在三清山、龙虎山、金溪、兴国北、赣县、龙南6大高速服务区双向布设换电站,总数达到12座,预计9月底前全部建成。

不过,换电方案能否真正跑通,还要看两个前提:一是高速服务区是否愿意并且也有能力腾出换电站用地;二是运营商能否做到电价全程可控。如果峰电叠加服务费、站点租金,综合成本反而可能高于传统油车,经济性将遭遇挑战。
在启源芯动力产品研发总监占松华看来,换电与充电并非对立。他指出,当前不少换电站同时具备充电功能,关键不在技术路线,而在于补能网络能否落地。“宜充则充、宜换则换”,核心仍是看场景是否适配、线路是否稳定、沿线资源是否具备布点基础。
从现场的多方观点来看,充电也好,换电也罢,没有哪一条路是现成的通路。一切还要看场景能不能支撑起体系,线路能不能“跑通”、补能能不能“跟上”。这或许就是当下电动化玩家们最现实的选择题。

评论
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