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重卡狂飙半年定乾坤,格局生变!下半场决胜效率与干线!

盲鱼2025-07-22
单纯追求规模,终将陷入新的内卷泥潭。

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蒋晶
上半年新能源重卡市场一路狂飙。这个时候我想不合时宜地给大家泼个冷水。
2025年上半年的商用车市场,新能源重卡(不含环卫、特种车)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68765辆的累计销量,同比增幅高达220%,仅用半年时间便已超越去年全年总和,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
自年初起,新能源重卡销量便一路高歌猛进,彻底甩开去年同期水平。3月,单月销量历史性突破万辆大关;此后连续4个月,销量持续高位运行;至6月,单月销量已飙升至超1.6万辆。这个一数字几乎接近2022年全年总销量。市场爆发态势之猛烈,可见一斑。

一、时机到了,多重因素推动

今年上半年的销量,说明新能源重卡的时机到了。
在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中央与地方双轮驱动,通过购车补贴、路权优待、运营奖励层层加码,为新能源重卡的发展构筑了坚实支撑;同时,技术正破壁前行,电池能量密度持续突破,补能技术日臻成熟,显著提升了车辆的续航里程与运营效率。
并且,得益于规模效应显现和持续的技术降本,新能源重卡的购置成本与全生命周期成本持续下探;与此同时,用户对新能源重卡在环保合规、使用成本方面的核心优势认知不断深化,市场接受度显著提升。

二、政策风暴,上海贡献五分之一销量

在众多政策驱动力中,2024年各地掀起的国四柴油货车淘汰鼓励政策堪称最强推手。而上海,无疑是这场政策风暴的中心。
2025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重卡销量高达12332辆,占据全国总销量的近20%,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仅为177辆。上海市场的巨变,堪称政策威力的生动案例。
面对上海政策的爆发式效应,市场曾不乏质疑之声,这是否仅为区域性短期波动?是否透支了未来需求?
然而从政策落地伊始,其深层价值便已显现,它远非局限于上海一地或那两万余辆的国四名额。核心价值在于真金白银的优惠与补贴,彻底击碎了潜在用户的观望心态。
那些因高昂初始成本或技术疑虑而“想用不敢用”的用户,终于有了迈出第一步的勇气。这批种子用户的实际运营体验,将如星火燎原,将新能源重卡降本增效与绿色环保的切实效益口耳相传,辐射至更广阔的区域和市场。
破除认知坚冰、培育早期用户,正是此类强力政策的根本意义所在。
上海飙升的销量数据,也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机遇永远青睐有准备、有远见、敢行动者。上海政策落地之初,质疑声不绝于耳。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最终实现的销量,不仅达到甚至远超市场最乐观的预期。
如今,随着上海政策红利窗口期开始收窄,如何将前期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平稳、高效地转化为市场内生驱动力量,将成为决定下一阶段发展质量的核心命题。

三、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传统企业发力了

新能源重卡的爆发式增长,正在深刻重塑行业竞争版图。一个显著变化是传统头部车企的强势发力与回归。
曾几何时,以三一重卡、徐工为代表的“新实力”企业,凭借在工程机械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对新能源转型的敏锐嗅觉,成为新能源重卡赛道早期的领跑者与重要推手。但是,早在2024年下半年的市场格局陡然生变。
数据显示,解放、重汽、东风、陕汽这四大传统豪强,今年上半年在新能源重卡领域的合计市场份额已达43.9%,同比激增11个百分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一与徐工的市场份额则同步流失了2.7%。
这清晰地昭示出,当新能源重卡市场迎来真正的规模化爆发,拥有庞大制造体系、深厚渠道网络、海量客户基础与强大品牌号召力的传统主机厂,其一旦全力投入,释放的能量将极其惊人。
这对“新实力”乃至更年轻的“造车新势力”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尽管三一、徐工今年在绝对销量上仍保持增长,但市场份额被传统巨头持续侵蚀已是不争的事实。
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前方。随着市场深入发展,用户需求场景必然从初期的封闭场景如矿山、港口、钢厂等倒短场景向更广阔的干线公路运输场景拓展。这对于以工程机械客户起家、深耕封闭场景的三一、徐工等企业而言,意味着必须走出舒适区,在传统主机厂更具优势的公路上与对手展开正面厮杀。
这个不是我危言耸听,敏锐者已开始行动。三一在6月即针对性发布了瞄准快递快运市场的全新产品系列,这正是其拓展干线物流场景、应对格局变化的战略落子。未来,干线物流、中长途运输这片更广阔的天地,将成为决定各方最终座次的终极战场。

四、狂飙下行业需要冷思考,不要被套住

尽管1-6月销量一路高歌,但市场绝非高枕无忧,两大隐忧尤需警惕:
1)场景饱和与产能过剩风险
政策红利终将渐次退潮,而当前新能源重卡主力应用场景(如砂石骨料运输、港口集疏运、钢铁厂内倒短等)的需求容量并非无限。当这些领域的电动化渗透率逐步提升至相对高位,需求增量必然放缓。
若产业链此时仍盲目加码,针对这些传统优势场景的产能,未来恐面临结构性过剩与资源浪费的风险。未雨绸缪,研判场景拓展节奏,优化产能布局方向,至关重要。
2)长途干线布局迟滞
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新实力”、“新势力”,当前主要精力仍聚焦于中短途场景。
对于真正决定物流体系效率与碳排放总量的长途干线运输市场,各方实质性、大规模的动作尚显不足。这片技术门槛更高,涉及续航、补能、车辆可靠性。虽然运营模式更复杂,但市场空间也最为广阔,亟待开拓。
可以预见,当竞争焦点不可避免地转向干线,所有玩家将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届时技术储备、运营解决方案能力、生态构建水平将成为决胜关键。

五、买方也要冷静,规模并非万能解药

在市场一片欢腾之际,有必要给跃跃欲试的购买方提个醒。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固然可能尝到甜头,但盲目跟风、单纯堆砌车辆数量绝非明智之选。
诚然,自2024年下半年起,随着电池成本趋稳及规模化生产深化,新能源重卡购置成本已进入相对稳定期。其核心经济性优势,显著的油电差价所带来的运营成本节约是实实在在的,也正在驱动市场格局的重塑。
但是,当新能源重卡从少数尝鲜走向普遍应用,竞争的本质将从“有无”转向“效率”。并非新能源重卡的数量越多,产生的效益就必然线性增长。新能源重卡真正的价值最大化,是高度依赖于精细化的运营管理。
第一,车辆与线路的精准匹配,不同续航、不同承载能力的车型,需部署在最合适的运输线路上。
第二,补能网络的高效协同,充电/换电设施的布局密度、补能速度需满足高频运营需求,避免车辆无效等待。
第三,运力调度的智能优化,利用大数据、算法提升车辆利用率、减少空驶。
未来的决胜点,必将是效率为王。只有在规模化基础上实现运营效率的极致优化,才能将新能源重卡的成本与环保优势,转化为企业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单纯的数量堆积,终将陷入新的内卷泥潭。
新能源重卡市场的爆发是时代趋势的必然,其裂变与挑战亦是产业升级的阵痛。唯有在狂飙中保持清醒,在变革中前瞻布局,在效率上精益求精,方能在这场深刻的能源与交通革命中赢得未来。

评论
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