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蒋晶
1月份,是上海最冷的时候,却是新能源重卡市场最火热的时候,大家的心气儿也高。眼下正值6月,上海气温即将突破30℃,大家的心却冷了下来。
急得抓狂的挂靠公司、骑墙观望的外地客户、手握资金的玩家磨刀霍霍。
导火索看似是6月11日上海市交通委印发的《上海市2025年落实国家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工作实施细则》,引发市场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但深层原因实则是,任何脱离市场实际的政策套现,其收益必然伴随不确定性。
分析前,先给大家一个定心丸。
首先,上海政府在老旧货车淘汰补贴上从未爽约过。
第二,本次上海交通委下发的关于老旧运营货车的淘汰补贴政策,实则和去年环保局关于老旧柴油车补贴政策是相辅相成。
第三,具体补贴下发一定是有个过程,并且肯定是需要政策细则都已经确定好了。
一、三方交织
挂靠公司凭借对政策套利机制的深刻理解,挂靠模式在价格曲线上实现了权力重构。
去年9月4-5万元的名额基准价,经历春节前后7.5万元的高位震荡,如今已陷入有价无市的流动性紧缩阶段。同时,从兜售名额,到推出10万元前置补贴,再到13万元前置补贴,这也是挂靠公司的举措。
主机厂的销售让利在牌照溢价面前杯水车薪,剪刀差效应正加速市场洗牌,也埋下了两个核心矛盾。
核心矛盾一:资金链紧绷。
1-5月,沪A新能源上牌量超10000台。若大部分为挂靠模式,按"一车套十台"的前置补贴计算,资金沉淀已超十亿元。经销商初期盲目乐观,误判两年内可回笼资金,导致高垫资、高杠杆操作。如今垫资未收回引发恐慌,十亿资金沉淀已触发法律纠纷,叠加名额稀缺,市场明显乏力。
核心矛盾二:终端需求萎缩。
当前车辆主要流向山西、河南等煤炭运输需求区,但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上游运力需求锐减,进一步抑制市场活力。
双重压力下,市场陷入尴尬境地,垫资未见回报,需求端持续冷淡,焦虑情绪蔓延。
回归本源,这还是用卖油车的形式在操作新能源。在电动物流世界的走访中,我们能清晰地发现,物流电动化正从“工具替代”迈向“模式重构”,车不再只是工具,不是把车卖出就行,并且价值链条也不在卖车上。
如果经销商感到焦虑,那么持观望态度的外地客户其实也有自己的盘算。他们总认为拖得越久,越能抄底入场,指望利用经销商的恐慌心理拿到超低价或高额补贴。
但现实恰恰相反。
尤其是宝贵的国四名额,它不是“韭菜”割完还能再长,这本身就是一个总量固定的红利市场。名额有限,意味着越往后,上海的补贴资源就越稀缺。物以稀为贵,市场主导权已悄然从买方转向卖方。
现在他们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是物流公司,更多是经销商。那么,对于持续观望的客户而言,最大的风险很可能就是错失良机,最终两手空空。
与此同时,一些有实力的物流企业正加速入场布局,这类更多是一些主机厂和经销商牵头。他们敏锐地洞察到关键趋势:当合规壳资源的衰减速度与补贴退坡的倒计时赛跑,当投机性黑挂靠的退潮速度遭遇实力玩家进场强度的对冲,掌握稀缺名额者,即掌握定价主导权。
原本,上海国四车辆保有量大致就在1.8万辆上下,上海挂靠市场经历三轮洗牌后,同时满足"税务无虞+司法清白+纯国四血统"的壳公司存量越来越少,同时超过30台的国四名额公司更是少之又少,合规资源进入稀缺性溢价通道。
二、盛宴即将结束
新能源重卡普及是大趋势。物流公司不只是“在考虑”或者“已经买了”新能源重卡,他们也不光是为了拿补贴。更重要的是,他们想抓住这次换新能源车的机会,看谁能在转型中抢得先机,成为行业领先者。
上海的政策,让它成了一个对买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很多外地买家来上海买车,原因很实际,这里的政策补贴空间大,车辆成本更低。
他们可以不用只在本地市场挑车,可以通过上海这个渠道,找到更合适自己需要、价格也更划算的车型。这也给那些想买,但还在犹豫的人增加了信心。
不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就像两个咬合的齿轮,补贴降低了买车门槛,买的人多了能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好了又能支持政策更完善。但要注意的是,现在有些公司把这种良性互动搞歪了,玩起了危险的资金游戏,把资金用错了地方。
这里不得不得承认,上海市场存在一些问题,确实有少数挂靠公司经营不规范。我在之前的上海政策解读系列里,就反复提醒过大家:选挂靠公司一定要仔细,不能只看价格便宜!
可惜很多人还是掉进了“只看低价”的坑,最后,这些风险都得由买车的用户自己承担。这个情况相信很快就会遇到。
不管怎么样,这场盛宴已经接近尾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