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作者:蒋晶
2025年1-3月,上海共有4365辆新能源完成上牌,沪A牌已经成为新能源重卡在行业大规模运营过程中一粒种子。
可以说,有适用新能源重卡的地方,也一定会有沪A牌。
一、新能源重卡不再是概念
2024年上半年之前,我也在质疑使用新能源重卡是不是一个可靠的选择。
当时,新能源重卡正陷入"三重门"困局之中,价格体系的周期性波动、三电系统的可靠性验证、补能网络的覆盖密度。随着国补地补的叠加效应释放与技术降本的乘数效应显现,至2025年Q1,该领域已缔造连续26个月同比正增长的产业奇迹。
当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较燃油车型压缩30%以上,以及电池原材料价格下降,同时大电量以及充换电模式破解里程焦虑、车电分离重构资产结构时,市场选择已从政策驱动转向成本效率驱动的本质回归。
可以说,新能源重卡大势已经到来。这些物流公司正在考虑或者已经选择选择新能源重卡,他们不仅要的不只是政策套利,更在赌谁能利用新能源转型率先孵化出市场头狼。
二、上海的热闹是政策和市场的结合
上海政策构建起跨区域的价值洼地。外地用户向上海市场的战略迁徙,本质上是对政策套利空间与运营成本优势的理性追逐。
这就为外地用户购买此类车辆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他们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的车型和价格,可以通过上海这个窗口,找到更符合自身需求和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或者是给那些准备用,但还在犹豫的用户坚定信心。
不过,这种政策与市场的动态平衡,恰似精密的钟表齿轮,补贴政策降低准入门槛,规模效应加速技术迭代,技术进步反哺政策升级。但需警惕的是,部分市场参与者正将良性互动异化为危险的资金错配游戏。
对于前段时间网络上疯传上海新能源补贴的一些不实的消息,其实很容易理解。但也不容易去理解,因为你见或者你不见他就在那儿。所以与其去想办法抵制,还不如更多是拥抱。
不过得承认一件事就是上海这个市场,因为有些个别的挂靠公司一些不良经营,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就是在前面上海政策解读这一个系列当中。我反复提及,让大家一定要仔细挑选,不要纯以价格导向。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上来看的话,很多人都是钻进了价格的一个误区。那些挂靠公司,第一没有固定资产,第二个套路多,第三个补贴存在着一些未知数。最后,这些风险只能是用户来承担了。
都说叫不醒装睡的人,但实际上,最能被叫醒的是那些贪心又自大的人。
三、最后的机会
当前,上海新能源重卡市场正面临壳资源供需的深度重构。目前粗略估计,具备合规交易资质的国四壳资源总量约1万多个,其中已经有超过6000个名额完成了交易。2025年一季度超4000辆的集中消耗,使得市场进入存量博弈新阶段。
当前市场存在两对核心矛盾:
一是,壳资源稀缺性与政策窗口闭合的速度博弈;
二是,灰色操作退场节奏与规模玩家进场强度的动态平衡。
如果将上海新能源重卡市场分为上下半场,今年4月便是最好的分界线。
上半场,以散户及中小车队为主导的挂靠模式,正暴露出深层次的资金矛盾。挂靠方通过融资工具获取的垫资成本,与政策兑现周期形成24个月以上的期限错配。这种模式在市场规模扩张期尚可维持,但当季度消耗量突破市场存量30%时,资金链压力呈指数级放大。
下半场,竞争焦点已转向中大型物流企业,但存量博弈呈现两极分化特征,少数先知先觉者通过战略囤积锁定优质资源,多数后入局者面临合规壳资源稀缺与溢价的双重挤压。
这种分化本质上是市场信息不对称与政策理解差异的必然产物。这也预示着,行业将进入专业化竞争的新阶段。
在壳资源稀缺性与政策窗口闭合速度的赛跑中,传统挂靠模式正在经历压力测试,比如资产权属模糊、高杠杆融资与政策周期的错配、跨运营主体引发的连带责任风险,这些隐性成本一旦选择失误将持续侵蚀着表面价差带来的有限收益。
如果物流公司想要选择挂靠,股权和账户公管都是可以考虑的方法。
不过,对物流公司来说,收购名额公司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当下也传出即将降价的风声。
在我看来,名额价格出现下滑需要等到10月左右,因为从资质审核到补贴发放的行政流程刚性,决定了价格调节机制存在天然时滞。补贴开始退坡,但一个公司过户手续的完成只要1个月。
目前是在存量快速消耗的背景下,所以价格会维持短期价格韧性。而真正的风险点在于流动性陷阱,当合规资源耗尽而政策未及时转向时,市场可能陷入交易冻结的僵局。
这种困局,恰恰是催生行业进化的重要契机。挂靠公司尝试从中介转型风险管理服务商,主机厂也应该加速推进从销售导向到运营赋能的模式重构。
各参与方需要在博弈中逐渐形成共识,唯有打破零和思维的桎梏,构建涵盖资源整合、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产业生态,才能在政策红利退潮后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