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路梁三博:趋势是电,但变量是气

盲鱼2025-04-23
新能源是趋势,但落地没那么简单。

来源:电动物流世界
演讲:梁三博(宁波市物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集卡分会会长、集卡产业互联网平台99路的负责人)
整理:杨宏远
新能源是大势所趋无疑,但对于深耕港口集卡多年的从业者来说,转型并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
2025年4月18日,在物流场景电动化论坛(杭州站)现场,宁波物流协会常务副会长、集卡产业互联网平台99路的负责人梁三博分享了他的一线观察。这场演讲围绕电车成本、续航焦虑、充换电布局、能源结构、保险维修、残值评估等现实难题展开,同时指出行业内部博弈机会与周期性挑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梁三博特别提到:天然气的价格趋势可能会成为影响电车渗透率的关键变量。他指出,当前宁波地区的LNG进口价格已大幅下探,沿海储气能力也快速提升,这或许正在重塑不同能源形态间的成本优势格局。
我们也附上4月21日LNG主流区域成交价,及接收站价格数据,供读者参考。

以下根据梁三博在论坛现场演讲整理,内容有删减:
先说说宁波港目前的一些用车情况。
根据今年3月的数据,宁波港集卡的电动化渗透率是0.22,现在电动车大概有66辆,油车占95%左右。

宁波市场对电动集卡整体还是持观望态度,不像渣土车、矿车这些用途明确的车型,电动化推进得快。我们现在对电动车的判断,其实方向是一致的,主要基于三点。
第一,小车这块的电动化已经很明显了,现在新上牌的车里,一半都是电车。
第二,渣土车、矿车也已经在快车道上了。像杭州,最近已经有内部文件出来,目标是换2000辆渣土车成电车。我听到的最新消息是,已经明确要先换500辆,全部是电车。虽然也有人在讨论甲醇等新能源,但目前来看,电车是主方向。
第三,从国家层面来看,不管是碳排放还是能源安全,电动化都是战略选择。现在世界局势很不稳定,石油主要靠进口,而且几乎全都用在交通上了。一旦真的跟美国起冲突,马六甲被封锁,那进口石油就会受影响。国家为什么发展电车、储能、光伏?西北大力搞光伏,不只是为了电便宜,这背后是能源安全的大逻辑。
所以我们认为,长途电车不是会不会来,而是早晚的问题。这就是“电势力”。当然,“电势力”要真正跑起来,还是有很多影响因素的。

我简单总结了一下,现在买一辆新能源车,主要要考虑几个方面:
第一,补贴。
现在最明确的还是上海,一辆车能拿到20万、30万的补贴,但前提是你得报废一辆国四车。其实整个上海享受这个政策的车也就不到1000台,真正围着港口跑的,大概也就一两百台。
杭州也有补贴,大概是18万到20万左右。但我了解下来,真正能落地、补贴能到账的,其实是在成都。成都那边电卡一辆车能拿到10万补贴。
听上去补贴政策不少,但落地的不多。像宁波,今年就没有预算,没有预算就没有补贴。明年会不会有,现在也很难说。
再一个,新能源车的价格摆在那儿,一辆车动不动就是60万、80万,跟传统油车比,不是贵一倍,是两三倍的成本。再加上金融首付要10%-20%,对中小企业、车队来说,这都是重资产运作,哪有那么多钱来买这些车?所以新能源车的成本压力,确实挺大。
第二,电车和电池的成本问题。
以前一台电车动不动就上百万,现在价格已经明显降下来了。也正是在这个降价的背景下,电车市场才开始慢慢动起来。但电池的成本还是很高,目前最大的卡点就在这儿。如果这块能打下来,电车的发展趋势就会非常明显。
第三,续航能力。
短途现在基本没问题,但像宁波的集卡,我们是要服务整个浙江省的。目前电车充一次电能跑个500到600公里,最多也就跑个绍兴,除非是义乌、绍兴这种定向专线还能考虑。但如果是满天飞的运输任务,现在电车的可能性就不大了。虽然可以中途补电,但操作起来确实麻烦,这是大家比较现实的顾虑。
第四,充换电的布局。
现在宁波北仑区也就两三个点,义乌专线稍微多一些,有四五个。目前义乌专线是个重点,计划开展绿色电车,今年打算布局15座充换电站来服务集卡,其中义乌线是第一个试点。
但整体来看,大家的担心还是很现实,就是没有地方充、没法换,这是目前推广中一个比较大的障碍。
第五,“峰谷平电”与集卡业务时间之间的匹配。
昨天(4月17日),史总(电动物流世界CEO史瑞军)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说现在西北电车起得快,很大原因就是他们那边白天电价也便宜,峰谷平电价差不大。但浙江不一样。我们现在的谷电是凌晨12点到早上8点,中午11点到1点也算一段,但平电和峰电价格都很高,基本没什么经济效益。
目前大家充电,90%都集中在谷电,平电最多补一点,5%到10%左右。可谷电是半夜,难道司机晚上不休息吗?所以,政府为什么选义乌这条线来试点?是有逻辑的,因为义乌这边的作业时间本身就偏晚上,集卡生态比较特殊。
但问题也在这儿。一辆车充电1-2小时,10小时最多充几辆?宁波现在有3万辆集卡,这么多车,要配多少充换电站?这是硬性限制,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六,维护成本。
现在电车的保险成本很高,你们知道为什么保险公司都不太愿意干网约车这块吗?因为基本上是亏的,国家在推这件事,有些险种你不想做也得做。但结果就是,全国七十多家保险公司,真正做商用车保险能盈利的,只有两家。
电车也是一样,最大的问题是电池的损耗和维修成本。平时不开问题还好,一旦碰撞了,电车的维修很简单,基本就是换零件。但如果电池坏了呢?那可是大件,特别贵。而且随着车龄上来,各种维修、保养成本都会增加,这个也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
第七,残值。
电车出事故之后,残值特别低,二手车很难出手,或者说只能卖个非常低的价格。这个也是大家在买车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第八,天然气、油、电之间的能源差价。
今年在宁波港附近有个地方新建了天然气储罐,可以做到1200吨,未来目标是3000万吨。现在进口天然气的价格是每吨2000多元,换算下来,跑一公里大概7毛钱。
那再看电,谷电是2毛8,加上服务费3到4毛,也差不多是6、7毛。电和天然气的成本差不多,但车的价格就不一样了。一个天然气车的单驱动力大概30多万,电车要配电池,光电池就要60万到70万。怎么算这个账?怎么算都不划算。特别是在未来五年,这块压力会特别大。
我就拿宁波今天早上刚刚上市的一家物流公司来说,本来计划大批量上电车,但听了天然气这边的情况之后,他们估计不会全投电车,天然气车未来五年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第一代的天然气车确实不成熟,各种维护成本都高,但现在十多年过去,天然气车已经很成熟了。解放的人跟我说,他们现在三分之一的长途车都是天然气车。虽然现在加气站不算多,但未来五年天然气车还是能打的。
除非有什么黑天鹅事件,比如我们和俄罗斯关系出问题,拿不到低价气源了,那才会影响到这个趋势。否则,对电车竞争最大的是天然气,不是油。
还有一点,电容费问题。很多人不知道,电价里隐藏着一个很大的变量,就是电容费。现在很多充电站一年要交上百万的电容费。但现在国家有政策,新能源车暂时不收这个费,也没有车船税,也没有消费税。可是五年之后呢?新能源新政没了,电容费开始收了,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而油和天然气车现在可是要交消费税的,将来要是国家税收结构变了,电也开始收税,这个能源的差价可能会完全颠倒。所以,天然气、油、电三者的差价结构,并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事情,而是会随着国家政策、国际关系、能源结构的变化而发生重构。
第九,市场意识。
我这几年也在参与一些汽车品牌的销售,对这个市场的感受很明显。有的销售高峰是一阵风吹出来的,不是基于理性的市场判断。
很多时候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意识或共识,大家就一窝蜂地往某个方向冲。像电车这种事情,现在还处在一个意识不统一、判断未成熟的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宁波这边的集卡用户大多数还在观望,没有真正下场。
整个产业升级过程中,我觉得有两件事特别重要:
第一,博弈。
现在是产业转型的窗口期,谁能在这个阶段占住先机,就有可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占到优势。所以我也会跟身边的伙伴说,买电车不是因为情怀,是底层的竞争逻辑。
你看,现在的电车运营成本已经比油车便宜了。比如义乌的集卡,一趟150-200元,绍兴是一趟100-150元,仅仅是因为用了电车,这一来一去的利润差,就是你对手望尘莫及的竞争力。
所以,我会建议一些朋友,特别是那些想转型、想提升客户结构的人,可以试着买一两辆电车。如果正好赶上补贴,比如一辆车补贴20万,你要是买了30辆,那就是600万的补贴收入,不做白不做。
现在是存量博弈的时代,价格战已经成为常态。但我们也需要一些“正向工具”来参与博弈,而不是一味内卷。电车,在这个阶段就是一个正向工具。
未来产业在这个博弈中会重新洗牌,有的人会凭借转型走在前面,也会有一部分人因为错失窗口期被淘汰。
第二,周期性。
当然,这条路不会那么顺。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骨感”的地方,很多东西还没有完全明朗。政策影响很大,但不敢说未来一定是什么样子。虽然现在省里的相关文件已经出来了,但具体到每个地方的落地情况其实是有“变味”的,文件是一回事,真正落实又是另一回事。
这意味着,这条转型路上的周期会比我们想象得更长。以前大家觉得两三年就能干成一件事,现在可能还要再加两三年。
所以,产业升级是需要耐心的,不光是资金和设备的投入,更是一个系统性的调整,要看政策的明朗程度、配套的成熟度,还有企业自身的节奏。

评论
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